新笔趣阁 > 日月昭歌之江山令 > 《日月昭歌之江山令》昭乎日月中山王
    明万历年间南京吏部尚书王世贞曾说:“日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为陈友谅用在行。而其他皆大将军力也。”他所说的大将军便是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的中山武宁王徐达。

    关于徐达,几乎没有什么野史,或者恰如朱元璋所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但是关于胜棋楼的传闻,足以证明徐达的才华过人处。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常邀徐达在莫愁湖畔的亭楼上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棋虽尚未决出胜负,而纵观棋局徐达已稳操胜券之际,徐达却不再落子,朱元璋问徐达原因,徐达请朱元璋细看棋盘,却见徐达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不得不佩服徐达的心智和才思,都说世事如棋,以徐达统兵百万之才华,既然命定与帝王相伴,自然知道落子无悔,而必须步步为营,其实这盘棋从元至正十三年,天下分合布局之时,便开始了。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时年二十一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仗剑从军,开始了他近乎传奇的戎马生涯。

    元末明初的那段历史,若是放在当时看,应该算是两个民族之间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太多太多应该让我们铭记的先辈,他们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谱写出一幕幕气吞山河的绝世篇章,而这其中最为耀眼的绝对是徐达!

    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于江南地区分庭抗礼,朱元璋以“陈友谅志骄好生事,张士诚器小无远图”,而决定先灭陈友谅再战张士诚,果然鄱阳湖一役而定乾坤,徐达身先士卒,击败陈友谅水军的精锐先锋,继而还守应天,东拒张士诚。

    鄱阳湖一役之后,朱元璋于应天府建立政权吴国,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一举平定姑苏,张士诚被俘,江南地区几乎全部掌控在朱元璋手中。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建立大明王朝,进徐达魏国公、太子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开始了北伐的脚步,徐达则以征虏大将军身份开始统兵北上,也开始了自岳飞将军之后,中原骑兵对外族骑兵又一次扬眉吐气的时代!

    若非徐达的赤胆忠心,以朱元璋的猜忌多疑,决然不会将几十万兵马的总指挥权交到一个人手中;而若非徐达的持重有谋,断然镇不住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等智勇双全的旷世名将。正所谓“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徐达挥师北上,连克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在那段历史中,曾经横扫欧亚、入主中原而残暴统治八十多年的蒙元王朝像是多米诺骨牌般一触即溃。直至同年八月二日,当徐达纵马进入元朝京师大都齐化门(现北京城朝阳门)的时候,燕云十六州这个被中原政权失去455年实际控制权的北方军事屏障,终究再次回到了中华民族手中,而元朝也从政治意义上覆亡。

    此后徐达多次奉命北伐,除了洪武五年,徐达仅统兵五万人,孤军深入到北元首都和林,逼得北元将帅拓阔帖木儿与贺宗哲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联合拼死抵抗而失利之外,徐达一生几乎未尝败绩。

    此后除领兵北伐外,徐达岁镇北平,总领北方军事,或者得益于此,也因为徐达对胡惟庸等人的不齿,徐达从未陷入到朝廷诡异莫测的政治斗争中,当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为争权夺势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徐达却在北平一边操练兵马,一边加固城池修筑城垣,同时将留在城内的沙漠遗民迁至城外屯田,徙太行山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史书所记载明朝大规模向今天的北京地区移民,始自徐达,而当时饱受几十年战乱后的中原地区人丁稀薄,这修缮边防、移民屯田之举,无疑为后来的朱棣迁都及北京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历代功臣名将几乎无人能及。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在我看来以徐达的历史功绩和生平为人,堪称完人。

    几乎所有的明代史书中,中山王徐达和开平王常遇春是最为推崇的两个绝世将领,然则,比之徐达的谋略谦逊,常遇春还是失之暴勇嗜杀,明太祖亦对徐达和常遇春总评: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所谓“贵匹勋齐,食报或爽”,终明一朝,唯中山武宁王徐达身后,一门两公爵,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