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光耀大唐 > 《光耀大唐》第一章 朔朝参
    昏暗幽惑的密室,空气犹如水银般凝滞、粘稠。晦明不定的灯光下,几张橘皮老脸淡然凑在一起。

    “咳咳。”轻咳声打破凝重的气氛。“诸位,蜀王玩的这一手妙啊,终日打雁竟被啄了眼。不过,该面对的我们还得面对不是?百十年下来,什么大风大浪咱没经历过?大家都说说看,这一关咱如何度过是好?”

    风轻云淡的话语中,含着蔑视一切的气度。没错,就是蔑视一起。哪怕现在处于被动地位,那道声音也全然没有过于在意。

    “老祖宗,今时不同往日啊。以前咱经历的大多是朝堂之上的变革,靠着咱几家团结互助,总能熬到拨云见日之时。可这次,那小子是要掘掉咱士族子弟的根基啊!现在,他又挑起万民之怨,我们再硬要阻拦字典之事,恐怕……”崔民干话语中夹着浓重的忧郁,这次阻拦事宜中,他做了次急先锋。事成自然收获最大,可现在突发变故,最凶险的也成了他以及他身后的博陵崔家。

    “一介黄口小儿,没想到心思居然如此歹毒,真不愧是他爹的种啊!断掉士族根基?哼哼,未免也太小看我们安身立命几百年的底蕴了!”灯光下,又有老者睁开阴狠的目光,缓缓道。

    “卢公此言甚是。编出字典,也不过让那些贱民能识字罢了,可这又有什么用?天底下的学问深着呢,识了字就能学到知识吗?我看不见得。就咱数百年的族藏,就不是外人想看就能看到的,哪怕论语、孟子、尚书这些广泛流传的经书,又岂是那些温饱尚不能足的贱民所能承受?”

    几位老者依次开口,崔民干这些小字辈只能静坐倾听。从他们的言谈中,似乎这次要放弃字典编著的阻挠了,用几位族老的话说,不以一城一池得失定成败。然而,这些话落在小字辈的耳中,无论如何都有种拿人家没办法、只能扯些理由安慰自己的意思。

    转眼,又到了月末,朔朝参在即。在这半月里,一道道言辞深切的奏章飞到尚书省,民愿如火燎的这些中枢大臣寝食难安。如果仅此也就罢了,偏偏还有几十卷万民书,将事情搅得沸沸扬扬,稍有不慎就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长安城中,已经传起了流言蜚语,往日德高望重、令人羡慕的士族之家,忽然间变得招人唾弃、由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正面形象反转成把持学识之路、上胁君父下遏万民的卑鄙门阀。

    隐隐间,市井闲谈居然涉及到陛下为何不削掉这些门阀的问题,甚至稍有见地者谈及了士族的底气后,百姓们居然畅想着若能群起而攻、将这些门阀踏平……始料未及,士族子弟偶然听到这样的言论,吓得浑身直打摆子。陛下投鼠忌器,民众可没这么多顾忌,法不责众,把你家拆了也是白拆。

    老神在在的士族们终于慌了神,群体辞职是一种要挟,它就跟后世的核武器是一样,永远只能作为威慑力量,真放出来那可就天上地下再无容身之所。最厉害的手段,在百姓面前毫无作用,这由不得他们不胆寒。一时间,所有人都想不通,平时比猫都温顺的贱民们,怎么突然有了让他们无比忌惮的力量?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老太监面无表情,字正腔圆吆喝道。

    群臣眼观鼻,鼻观心,装起雕塑来。而前次咄咄逼人的官员们,面上都有种难明的晦暗。

    “启禀陛下,半月以来尚书省收到众多州县官员上书,言万民激愤、难平于字典编著停滞事宜。另,这些上书的州县亦有八成之众送来万民请愿书。此事如何决断,望陛下明示。”长孙无忌身为尚书左朴射,站出来将这些天最大的热潮当朝提议。

    “字典事宜,崔侍郎最为热衷,如今群民请愿,自然交由崔侍郎等人平息,此事无须多议。”李世民轻轻一记推手,将整个责任打包交给参与围攻李恪的众人。

    “陛下,微臣等人虽因种种思量不赞成字典编著,然万民执意如此,想来定是微臣所虑尚有欠缺。臣恳请陛下恢复字典编著事宜,并交由馆阁主持,以示我朝重视民意。”崔民干捧着勿板出班道。

    “前番暂缓字典之事朕未曾过问,如今恢复编著朕亦不会过问。事因尔等起,便由尔等息。至于交由馆阁主持,若尔等确定馆阁能够胜任也无妨。只是,崔侍郎要考虑清楚,字典编著听说需要什么拼音、部首、偏旁等等,这些东西朕闻所未闻亦不知是为何物,馆阁学士们若与朕相同,恐怕编著事宜必将毫无头绪,届时民愤再起,不知崔侍郎将如何自处?”

    想把事情推给朕?哼哼,朕还就不沾手了。事情办不妥,等着脱层皮吧!

    “陛下……”又有人出班想要劝说,然而刚开口便被李世民打断。“朕意已决,无须多言。朝会事务繁多,岂能因此等小事浪费时间?”

    士族一系的大臣们彻底蔫了,此事的解决之法唯有落在蜀王等人身上了。陛下的意思非常明显,你们自己负责重启字典编著,不仅要重启,还得尽快编好。否则民意再起,他可就要挥动屠刀了。想要重启简单,想要不敷衍了事,能找的人真不多。无它,唯有李恪以及他之前带领的人知道字典如何编。

    魂不守舍的挨到朝会结束,崔民干等人心急火燎的冲回家去。而刚刚起床的李恪,也再次晃悠到两仪殿。前两天收到消息,说是秦岭游走的采药人已经找到了不少华忽布,这事可怠慢不得。记得之前老爹吓唬自己的时候提了一嘴,说吐蕃有个黄口小儿在南征北战、有统一吐蕃之势。了不得啊,那黄口小儿必然是大自己两三岁的松赞干布无疑,仔细回想中学历史,好像再过三四年、这小子就将完成吐蕃统一,然后求亲被拒、跑高原下面狠狠肆虐一番。

    既然自己来了,岂能再让这事发生?别说肆虐,先拿住你的命门再说!吐蕃,不定给盛世大唐添了多少乱,不早点捏住七寸还能了得?相较之下,李恪甚至原因把字典和作坊的事儿往边上放。

    ps:请大家顺手收藏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