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民国之飘 > 《民国之飘》第三十四章
    袁心鑫耐着性子,很给面子的听完了第一场京戏。等第二场戏快要开锣的时候,她找了个借口,跟大姐打了声招呼,就趁人不注意带着翠儿悄悄地溜走了。

    因为晚上和郑军有约,她也没什么心思听戏,叫了一辆黄包车直接回皇宫。

    等众人想起来的时候,袁心鑫已经带着翠儿回到了出门时的“景仁宫”。

    步入“景仁宫”后,正想往“钟粹宫”方向走时,忽然有顶小轿子从袁心鑫身边擦肩而过。

    抬轿子的轿夫们像是被什么人追赶似得,速度非常快,一眨眼之间小轿子居然就消失了。

    袁心鑫正诧异着,突然从后面追出一个年纪大约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他留着小辫子,上身穿着黄色的小褂子,下身黑色的长袍下摆随着他一路的疾驰而飞扬起来。

    这小男孩在拼命追赶着已经消失了的小轿子,边追边哭喊着:“麽麽,麽麽,别离开我,别离开我。。。麽麽,我要吃~奶,我要吃~奶。。。”

    袁心鑫还没来得及避让,就被那小男孩一下子撞了。她摇晃了一下,被眼疾手快的翠儿稳稳的扶住。

    小男孩却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看着轿子消失的方向,不停地在哭泣着。

    袁心鑫拍了拍胸胸脯,定了定神,她被这小男孩给吓一跳。看他哭的这么伤心,觉得有点于心不忍,她忙和身边的翠儿一起搀扶起地上的小男孩。

    “起来吧,别哭了。”

    袁心鑫边扶小男孩起来,边帮他擦着眼泪。翠儿蹲下身,帮他轻弹着身上的灰尘。

    “没摔伤吧?”袁心鑫关心的问小男孩。

    “呜呜呜。。。他们带走了麽麽,带走了麽麽。”

    “麽麽就像额娘一样。。。”

    “呜呜呜,已经看不到额娘了,现在麽麽又走了,呜呜呜。。。”

    小男孩没回答袁心鑫的话,只顾自己哽咽的说着。

    “好了,别哭了,你是男子汉,勇敢点!”

    袁心鑫想鼓励小男孩,拉起他的手问道:“你住哪儿?我送你回去”。

    “朕住养心殿!”

    “。。。”

    袁心鑫瞬间石化,他说自己是朕?

    “朕住养心殿!”

    小男孩又重复了一遍,他止住了眼泪似乎有点恢复了过来。

    袁心鑫仍傻傻地拉着小男孩的手,不确信的问:“朕?皇帝?”

    “你是?你是溥仪??爱新觉罗溥仪??”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你怎么可以直呼朕的名讳,你这个该死的奴才!应该称朕为陛下!皇上!万岁爷!”

    “好了,好了,朕不和你计较了,现在摆驾回养心殿。”

    看着逐渐恢复皇帝气势的小男孩时袁心鑫彻底无语了。刚才是谁还在哭鼻子要奶妈来着!却!她腹诽道,真是人小鬼大。

    还没等袁心鑫再次开口说话,后面“呼啦”追出来一大批太监和宫女,他们中还有抬着黄色銮轿的。

    他们一看到小男孩全部跪倒在地上,口中直呼“万岁爷”。

    看这架势和情形,袁心鑫心中肯定这六岁的小男孩一定就是溥仪了。

    “你,那个,你。。还是坐你的轿子自己回去吧。”

    袁心鑫挣脱了小皇帝的手对他说。原本还以为他是个普通的孩子,谁知道居然是皇帝。

    “不,朕要你带朕回宫!”

    小皇帝似乎把袁心鑫当成了奶妈的替身,紧紧地抓住了她的手不肯放。

    “。。。”

    “自己坐轿子回去!”

    身为现代人的袁心鑫可是不怕这个小皇帝的,她咬牙切齿敌对溥仪说道。

    “小姐,不管怎么样,他是皇帝。”

    翠儿悄悄地上前对快要抓狂的袁心鑫说。

    小皇帝仍旧不肯乖乖上轿,他的执着似乎和袁心鑫一样。

    袁心鑫看着地上跪着的一大群人,心下一松动。

    好吧,看在你还是个六岁小孩子的份上、看在你刚失去奶娘的份上,而不是皇帝的份上!她吸了口气,对自己努力地做着思想工作。

    “走吧。”她拉起了小溥仪的手,朝着“养心殿”方向走去。

    身后的一大群人,马上从地上爬起来,紧张地跟着。

    “看你的装扮,你是紫禁城外面来的吧?”

    “紫禁城外面是不是有很多人?比朕宫里的人还多?”

    “。。。”

    喋喋不休的小皇帝一直对袁心鑫问这问那。

    到底还是小孩子,好奇心还是战胜了刚才奶娘离别时的伤心。

    “我是从河南安阳来的,我是袁家的十六小姐。”

    “紫禁城外面人很多,比皇宫里的人还要多。”

    “。。。”

    袁心鑫对小皇帝耐心地一一解释着。

    他们俩慢慢走在紫禁城的甬道上。

    夕阳的余辉照在他们俩的身上,把牵着手的袁心鑫和溥仪小小的身影拉的长长的。。。

    ps:爱新觉罗溥仪——这个身来就与众不同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皇帝命他三岁登基、六岁成了亡国君,后半生过的几乎都是被囚禁的生活。他涤荡起伏的人生其实也象征了中国大清王朝的起起伏伏。他的死,也是为大清王朝几百年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