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儒道传承 > 《儒道传承》第二十三章 送别题诗
    时间飞逝,岁月如光。一晃就是十天过去,在一个朦胧的清晨,贺韬带着母亲、程紫萍还有梁飞兄妹把家里的东西搬上马车后向着城外进发。

    公鸡报晓,嘹亮的声音响起,五个人望着破败又空荡荡的院子,尤其是程紫萍和贺母都有些伤感。虽然这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是大半的时间住年下来,任谁也是有些不舍。

    贺韬在众人都上了马车后沉声道:“启程。”

    坐在车头的梁飞一甩鞭子,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两匹上等青麟马立刻打了个响鼻,鼻子喷出白色起雾,迈着蹄子带动马车前行。架辕的母马脖子上的铎铃晃动,悠扬的铃声回荡在道路上。车轱辘压着地面,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车上的人轻轻震动。

    贺母虽然已经上车,但还是忍不住掀开窗帘,不断的望向外面。

    程紫萍最是理解贺母的心情,所以安慰道:“娘亲放心,咱们会回来的。您想啊,等将来韬弟中了状元,咱们必定要回来省亲。”

    贺母伸手帮着身边侍奉的程紫萍拢了拢耳边的秀发,随后说道:“娘就是人老了,有些念旧而已,你们放心娘没事的,现在韬儿是一家之主,以后他到哪那里就是咱的家。”

    只有十四岁的翠儿道:“老夫人说的对,现在大家都说少爷是文曲星下凡,所以依翠儿看呀,只要能跟着少爷,在哪里都是一样。”

    不多时,帘外的梁飞道:“少爷,咱们马上就要过海河了,但是驿站的凉亭那里站着许多人,不知道在等谁。”

    贺韬听后掀开门帘望去,前面是百年铁木和青玉石搭成的月牙桥桥,再前面则是霸县驿站,而神州大陆各国的驿站和地球不同,地球上的驿站是朝廷传递消息和战报等信息的人员休息换马之地,而在这里,驿站只是是民众传递书信和负责过往官员旅途食宿歇脚的地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神州大陆的才气体系昌盛,朝廷的文书都直接利用文院的“鸿雁传书”,瞬息即达,但非官员或者商人传递私信如果用文院的“鸿雁传书”是很贵地,同州五两银子,同国十两银子,跨国则百两。所以这里的驿站就不再负责传递官方文书,而是负责民用信件邮寄。

    贺韬突然诧异地看到,楚县令、孙学政、刘县丞、徐县尉等霸县重要人物都在。尤其是楚县令身后的那个狼蛮人身材魁梧、人身狼首,异常醒目。

    贺韬没想其他,以为他们在迎接哪个大官,可随后看到有人向自己的马车招手,而且在这些官员和重要人物不远处,还看有很多寒门子弟也身着单薄的衣衫向马车凝望。这时贺韬才明白他们是来送自己的。

    此时贺韬心中暖意阵阵,立刻跳下马车,跟着马车一起走向驿站的凉亭。

    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所以许多地方都挂着霜,由于母亲身子不好,贺韬也就没让程紫萍和母亲下车。

    走到众人前,贺韬弯腰作揖,道:“贺韬何德何能受诸位大人长者和同窗们如此厚待。”

    刘县丞道:“此言差矣。你贺韬此刻如幼凤初鸣,未来必将翱翔碧空,能够送你是我等荣幸。再加上你是霸州的天赐秀才,同为霸县人,送你是应该的。”

    那边话音刚落,楚县令就拿出两封信递给贺韬,道:“直隶府李知府是我的恩师,还有州文院的郭学政也是我的同榜进士。你既然去直隶府,就帮我把这两封信与先前那封一同捎过去。”

    李知府是直隶府的最高民政长官,官居五品,而州文院的郭学政也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所以贺韬心知这是楚县令帮自己铺路,让自己靠这两封信跟之前那封信为敲门砖,日后若在直隶府有危难之事,他们必然会看在楚县令的面子上相助。

    等贺韬接过书信,并再次谢过楚县令后,县里清风书斋的老板李秀才递过一个红色小布包,道:“这是三十两程仪,祝贺安邦一路顺风。”

    一人开头,众人随之。没一会,在场的众人就纷纷送上程仪,贺韬对此也是一一谢过。

    随后众人聊了一些直隶府的见闻,也做出一些有益于贺韬的指点。虽然已是早春,但早晚温差还是有些悬殊,再加上还要赶路,因此众人也就开始催促贺韬早些赶路,以免耽误了行程。

    但是楚县令身边的孙学政却突然说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贺韬,不如你在这里做一首诗或词,也不枉我们白跑一趟。但是不要离别和送行题材的,不然容易让人徒增感伤。你是我霸县的骄傲,更使我霸县的楷模,再加上今日有如此之多的寒门学子来送你,所以我提议你作一首真实感触,又可以为我霸县儒生今后勉励的诗或者词才行。”

    贺韬笑道:“敢情孙大人不是来送我的,是来考我的,不但如此,您竟然还有题目要求!学生这次算是服了,您这个学政可真是尽职尽责,咱打个商量,您看等学生回来省亲时再考可否?”

    “不可!今日事今日毕!再说,等你明年回来可能已经是举人文位,倒时我怎好再给你出题目,哈哈!”孙学政的话引发了他自己和众人善意的笑声。

    许多人好奇地看着贺韬,贺韬的才名和诗名已经传遍霸县,不知道他今天会做出一首什么样的诗词。

    “容学生细系斟酌一下。”

    说着,贺韬开始四处观望。

    众人更加好奇,贺韬这明显是准备就地取材,这要是能写成好的诗词,那真可谓“七步成诗”

    本来贺韬打算写一首离别或者送行诗词,因为在华夏诗词中,送别和离别的很多,想瘟庭筠的《商山早行》、李白的《赠汪伦》、骆宾王的《送别》、还有杜甫的、苏轼的、白居易的等等都是经典之作。但是这孙学政却避开这类诗词,而且给自己出了个与此情景无关的题目,这个题目不但要有自己的真实感触,还必须是一首励志诗词。这样一来,自己真就要仔细思考一下了。

    贺韬目光扫过之后,发现附近有驿站,驿站不远处有几座农舍茅屋,远远看上去和自己之前住的房子一样,而前来送行的那群寒门学子,也是自己以前的真实写照,都是那么破败贫穷。

    闭幕冥思,曾经贺韬经历的一幕在眼前闪过,随后贺韬问道:“可有笔墨?”

    就见凉亭边的众人突然不约而同笑起来,主动站向两侧,为贺韬让出一条通往凉亭中间石桌的路。

    石桌上赫然摆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俱全,连墨都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