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勒胡马 > 《勒胡马》第三十五章、入朝
    在受到裴该召见的当晚,温峤便写下一封长信,派快马送向蓟城。信中先描述自己的洛中的见闻,继而剖析利害,恳请刘琨尽早还洛——反正迟早都是要回来的,则晚回来不如早回来啊!

    谁想刘越石在接到温峤的来信之前,先有江东海船抵达平州,送交给刘演一封司马睿的亲笔书信,并策拜诏命——承制拜刘琨为大将军,都督并冀幽平四州诸军事,封中山郡公。此外刘演以下诸将吏,并慕容氏父子,亦皆有升赏。

    刘琨见书,即召群吏商议,其姨甥卢谌当即就说了:“始仁将军此举甚是荒诞——便当即刻绝书斩使,岂有还送来蓟县的道理啊?!”

    卢谌是范阳郡涿县人,先祖卢植,乃汉季一代名将,且为经学大家,卢植子孙仕魏、晋皆至高官,先后出过三个尚书,因而其族为幽州豪门之冠冕。“永嘉之乱”后,卢志、卢谌父子携眷欲投并州,途中却被胡兵所俘,囚于平阳;翌年卢谌侥幸逃脱,得入刘琨麾下,老爹卢志和兄弟卢谧等却全都被胡人给杀害了。

    卢谌与本族之间,数年内消息不通,范阳卢氏也就此屈服于王浚的淫威,又数年,被迫拜伏于石勒陛下。直到这次返回蓟县,卢谌才得以派人到涿县去,跟族人联络,族人趁机就奉上几份书信,都是其从侄卢志父所书。

    想当年卢志、卢谌逃出洛阳,欲投刘琨,就唯有这个卢志父觉得道路遥远,中间又有胡贼挡道,抵达的可能性很低,故而辞以他往。卢谌为此颇恶卢志父——其实那家伙本是庶出,双名又犯了谌父之讳,加上相貌丑陋,卢谌本来就不大瞧得上他。可是谁想到,卢志父因缘巧合,巴上了裴嶷的粗腿,如今竟然仕华为弘农郡守——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际遇难免曲折离奇啊!

    卢志父多次利用王贡和裴诜的情报渠道,派人送信到族内,煽动族人在幽州搞事,以掣肘石赵政权——此前冯铁入涿,就多得卢氏之助。故而如今卢氏族人将出这些书信来,送给卢谌,其意就很明确了:我等已归华,其心不移,希望子谅你也别跟本族背道而行为好。

    正因如此,卢谌才会站出来指责刘演荒谬——咱们既然已奉华朔,对于逆晋之诏,你就应该直接撕了啊,有必要再送到蓟县来污刘公的眼目吗?

    刘琨内侄崔悦同样受本族的影响,也建议勿听晋言,而仍从华朔,并且说刘演此举,心态叵测,不可再使其镇守平州!

    刘琨却道:“我与始仁久为晋臣,乃不忍遽绝晋王——其心我亦稍能体会,岂有他哉?”

    卢谌、崔悦闻言,担心刘琨又起犹疑之心,担心他在华晋间摇摆,都不禁大感恐慌。

    二人对视一眼,崔悦赶紧拱手道:“大人,往昔之晋,与今日之晋,乃有天地之别啊!往昔之晋,承天命,受魏禅,守国牧民,斯为正统;直至晋华复禅,正统乃移于华。而今日之晋,不过故晋藩王,不肯顺天应人,图谋割据一隅罢了,岂可相提并论哪?

    “即便司马睿欲绍晋祚,称帝江表,亦不过僭主罢了,况且不敢践位,而只称晋王啊?大人既已从华,便不宜再与彼辈相往来,岂能轻受其书信呢?”

    卢谌也道:“始仁将军之意,不过石贼殄灭,幽、冀初定,中原无敌寇,想来朝廷必召大人与我等归洛觐见也,彼不肯行,乃受晋人之书。若不绝书逐使,必致朝廷之疑,难道大人真肯再背华而归晋逆乎?则朝秦暮楚,二三其德,世人将如何看待大人?

    “况且祖公亦已归华,数万雄兵方灭羯而陈于涿……”其实冯铁带到幽州的也就几千骑兵而已,但他于途收揽了不少流民、盗匪,等开进涿郡的时候,已经浩浩荡荡的,号称三万大军啦——“大人若背华,可能御否?若寄望于慕容,鲜卑外夷,其心叵测,或将如昔日之段氏,名为盟而实图我也。

    “大人若不肯归洛阳,除非自平州下海,迈万里烟波,投往江南。然而既失其地,司马睿又岂会再看重大人?且我等中原冠族,岂能与吴越蛮貉为伍?恳请大人三思。”

    刘琨假意笑笑,说:“卿等所言是也。司马睿我曾见过,所长唯忠厚而已,庸碌之辈,岂能臣吾?前祖士稚在洛阳时,便致信于我,盛言今天子龙虎之姿,世所无匹,我常欲归洛往觐,岂肯当面错失英雄,而从南貉同游呢?”

    于是当场撕毁了江东来信和所谓的诏命,并将使者逐出幽、平去。其后不久,温峤的信也到了,刘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束装登程,带着卢谌、崔悦等官吏,及二子刘遵、刘群等,前赴洛阳觐见。

    刘越石向以英雄自命,所以要他向别人低头——又不是世代君主,不过马上天子罢了——他原本是不怎么乐意的。前在平州,面对天下大势,虽然上表称臣,其实这一亩三分地还是自家说了算,尚且罢了;如今要去向裴该当面跪拜,心里总归有点儿别扭。

    只是形势比人强,况且刘越石也已经迈入老年啦,此前数年间多遭丧败,这锐气也逐渐磋磨掉了,故而最终才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

    至于卢、崔等辈,那都是高门大族出身,少年时也曾领受过洛中的繁华,那又怎么甘心一辈子都窝在这东北偏远之地呢?况且都正当盛年,正欲以文章显拔,荷中朝之任——比起参谋军事来,他们还是更适合搞民政——早就等不及想要归洛啦。

    靖德元年七月晦日,刘琨一行人终于抵达洛阳,受到了重臣们的盛情郊迎,翌日觐见天子,裴该也极力嘉勉。刘越石的名位已经很高了,不便再升,故而加“开国保节崇仁功臣”号,使荫二子,至于卢谌等,也各有升赏不提。

    只是凉州张茂,却迟迟不肯南来。

    ——————————

    自从裴该平定秦州,游遐镇定戎狄后,凉州就没有了后顾之忧,顶多在东线跟臣从于拓跋氏的戎部偶尔发生些摩擦而已。张寔在世时,将势力向西方扩展,不但顺利镇定敦煌、酒泉二郡的叛戎,甚至于再次打通因战乱而被隔绝的西域长史府,署任马笈为西域长史。

    等到张茂继任之后,主要稳定内部事务,首先诱杀了张寔的小舅子贾摹。

    贾摹虽未出仕,其族势大,在凉州很相当的影响力,他不但骄横跋扈,甚至于私募兵马——无疑,贾摹对于张茂而非其甥张骏上位,是心怀不满的。当时有民谣说:“手莫头,图凉州。”张茂认为所指即贾摹也,于是设计除之。就此凉州豪族敛迹,张氏声威大行。

    所以就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洛阳竟然下诏命其入觐,则张成逊又岂能乐意啊?虽然群臣皆谏,说:“凉州偏远,势难自立,自古唯有窦融。昔中朝不召,而窦融数上书求代;今中朝既召,明公又岂敢抗命啊?”

    张茂道:“窦融因其老迈,故而上书求代,我今尚壮,正当率凉州子弟做一番事业,岂能遽还朝去呢?”我这一去,肯定就回不来啦,你们知道不知道啊?

    马鲂道:“建武五年,窦融尚壮,即使刘钧奉书洛阳,为隗嚣在陇右,阻其道路,故不得遽归也。于今不但关、陇,即汉中亦属于华,方又破襄国而族羯氏,则天下行将归一,大势无可逆转,明公岂可心存妄念,而不受诏啊?”

    张茂缓缓地道:“天下大势,尚未可知。”终究蜀地和江南还不属华,这就有点儿三国鼎立时候的状况了,谁能确定裴氏一定会笑到最后?即便笑到最后,魏自篡汉,到二士灭蜀,整整五十年,那么华朝底定天下,又得多少年?谁能说得准啊!

    于是借口西戎作乱,且焉耆、鄯善有夹击西域长史府的迹象,上奏称不便遽离,请求暂缓入朝。

    但是很快的,张茂就受到了洛阳方面的反制。

    首先洛阳下诏,以张氏不能底定凉州之乱为由,命秦州刺史游遐召聚戎部,北上协助。于是游子远跑去跟凉州一墙之隔的金城郡治榆中,召集包括吐谷浑和氐、羌在内的三十二部大人,盟誓从华,并且约期出兵。就此引发了姑臧城内人心的动荡……

    其次,骁骑、飞骑二军中将近四分之一的骑兵都是凉州人,大部是昔年从北宫纯、罗尧等增援中土的,也有部分是裴该得秦州后就近招募的,无不盼望可以衣锦荣归——反正羯贼已灭,最近没啥大仗,而将来攻蜀中、江南,咱们也派不上大用场——兵部却偏偏不许。

    眼瞧着其他军的很多老兵都被释归垄亩了,只是要他们按期到附近军镇报备而已,偏偏凉州人不管够不够退役的年龄,不管功勋有多高,一概不放。兵部给出的解释也很干脆:“为张氏不朝,汝等故不得遣。”

    不肯还朝,那就是仍怀割据之心,朝廷不能彻底掌控凉州,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闹翻脸,双方再打起来,既然如此,怎么可能放这些百战精骑回故乡去,充实潜在敌人的势力呢?你瞧军中少量南兵,也包括不少南方出身的将领,放谁回家探亲了?

    于是凉州骑兵纷纷致书乡里,陈述其情,就此引发了西平、武威、西郡和张掖四郡百姓普遍对张茂的不满。氾瑗为此私下里直截了当地对张茂说:“朝廷此举,是逼明公反也——明公其反乎?”

    张茂哪里敢反?!

    他虽然心存侥幸,奢望可以久牧凉州,终究华朝在侧已成庞然大物,在这个庞然大物露出疲惫衰弱迹象,或者与西蜀、江南杀得难分难解之前,以一州而拮抗整个中原,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况且凉州偏在西陲,又不跟刘琨似的,还能通过海路跟建康政权勾搭一二,张茂就算想找盟友也找不着啊。

    除非去跟拓跋鲜卑联手,但且不说拓跋方败,暂时无力策应,两家从前丝毫也没交情啊,贸然凑将上去,能有多大的成功可能性?

    无奈之下,只得携其一族束装起程,终于在这一年的终末,元旦到来前抵达了洛阳城中。

    为其来迟,仍从旧官、爵,任张茂为从一品加少傅,封首阳县公(张骏封福禄县公),且不加功臣号。新的凉州刺史,则委之以李容李仲思。

    ——————————

    刘琨是七月份入朝的,张茂是十二月入朝的,在此之前的五月,拓跋头带着贺兰霭头的献礼,风尘仆仆进入了洛阳城。

    拓跋内乱之事,裴该已经听说了,但于其中缘由和细节,因为实在太过遥远,更加族属不同,奸细难入,所以还得听拓跋头详细解说。此前拓跋氏不受华封,甚至于还发兵南侵,两家已然从盟友变成了寇仇,则拓跋头既能分裂寇势,裴该自然大加奖掖。

    于是就问了:“卿立此大功,想要何等封赏啊?”

    拓跋头老实不客气地回答道:“愿为一侯。”

    裴该说这事儿简单,即封拓跋头为浚稽侯,且封霭头为贺兰侯——这两个都是草原上的地名,你们自己收赋税去,朝廷就不浪费钱粮啦。

    继而拓跋头请封尚在长安的翳槐为代王、鲜卑大单于,送归漠北,裴该却不肯答应了——这多好的人质在手里啊,岂可轻纵?再者说了,即便要放回去,也得先把他培养成沙漠汗那样鲜卑皮中国心才成吧。

    对于如何处置拓跋之事,政事堂多次开会商讨,多数人都认为应当重赏和扶持二头(拓跋头和贺兰霭头),以与盛乐政权相对抗,以便国家将来收复雁门郡。对此,裴该笑笑说:“我志在河套,岂止雁门啊?”

    虽然暂时还无力北上,但裴该对于拓跋鲜卑已经不再重视了。因为目前拓跋氏正处在最衰弱的状态,甚至于超过了历史同期。在原本历史上,自祁氏杀郁律后,拓跋便即一蹶不振,旋被石虎杀得大败。直到二十年后,什翼犍继位,方才略有振作,但接着就被苻坚发二十万大军多路进剿,几乎族灭。

    也就是说,只要稳固了中原政权,则灭拓跋不为难也。

    倘若如今中原仍旧四分五裂,而拓跋则处于拓跋焘时代,估计裴该绝不敢轻忽。

    相比之下,慕容部倒貌似比原本历史上的同期要雄强一些,不可不谨慎对待。

    商议过程中,祁氏也终于派人到洛阳来了,表示此前的敌对完全是个误会……希望再奉华朔,受代王之封。于是华朝便封贺傉为代王、单于,同时封翳槐为高王(为贺兰部地近高阙)、单于,但仍养在长安——你们两家且自己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