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隋末之草根崛起 > 《隋末之草根崛起》第一百五十二章 卢乡之战
    萧正宣布新柳军境内取消奴籍,取消人市,将其改为劳务市场。以前的合法卖身契,新柳军认可,但不得阻拦赎身。以后不再有主仆关系,需要用人的,可到劳务市场雇佣,双方签订雇佣合同,雇佣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接着,萧正又在益都设立善幼堂收留无家可归的小孩子,同时告知李狗子,以后打探情报不要再用这些小孩子,消息一旦泄露,这些小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而且,若是其他城池知道新柳军发展这些小乞丐为眼线,必然驱赶甚至打杀,萧正不想连累这些可怜的孩子。
  
      既然书卖的不好,自己也没什么名声,萧正便想到了一样宣传工具:报纸!虽然现在识字率不高,但架不住口口相传,这是宣传自己统治理念的最佳途径。
  
      萧正召来刘崇义,任命他为报纸的主编,详细给他解释了报纸的概念。
  
      报纸命名为新柳报,暂时每月出三期。
  
      第一期报纸的内容萧正做了仔细的安排,请刘炫写了一篇经学文章,萧正则亲自写了篇关于律法方面的文章,表达了以人为本、依法治地的理念。
  
      其它的内容,萧正将《训俭示康》改为《训俭示谣》,就让妞妞背锅吧,回去做些好吃的哄哄就是。
  
      除此之外,还有逸闻趣事、生活常识、成语故事等等。
  
      待最后定稿后,杨文昌等人连连称赞,看的津津有味。
  
      萧正叮嘱刘崇义,活字印刷是报纸必要的前提条件,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经过商议,最后报纸定价为每份五文钱,赔钱是一定的,萧正只能寄希望日后广告的收益。
  
      随后萧正宣布成立税务署,将税务一块儿独立出来,并请了赵敬贤来担任第一任署长。
  
      赵敬贤现在也没心思再开什么木器坊,正不知道找点儿什么事做,也就答应了萧正的安排。
  
      孙家林则派给了柴咏做助手。
  
      既然请不来人,那就自家人上阵!
  
      萧正交代赵敬贤,目前还有一项主要任务,那就是鼓励和保护耕牛和骡马的正常贸易,在这个年代,畜力是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的重中之重。
  
      这一点要说起来还要感谢张须陀,当初郭方预攻破益都,还没等搜刮便被张须陀击败,如今倒是便宜了萧正,攻占益都后,新柳军收获颇为可观。
  
      另外,萧正现在对于军队发展做了调整,不在骑兵上过多投入,而是将钱财投入到步兵改善武器装备上。
  
      因此,萧正决定再拿出笔钱来购买耕牛,在他看来,耕牛能大大的解放生产力,从而使士兵征战的时间更加宽松。
  
      时间缓缓而过,新兵已经训练结束,陆续分派了下去,可三郡依然没什么动静。
  
      萧正召来李狗子,了解到东莱郡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于是决定立刻出兵。
  
      商志忠所部进驻博昌,任务有三,其一防备渤海来敌;其二,准备船只,一旦东莱水军进入黄河,立刻在船只上装满泥土,堵塞河道封住其逃跑路线。其三,防备綦公顺杀个回马枪。
  
      萧正和牛秀等人亲自率领罗士信、梁林、孙柏庆所部进兵胶水。
  
      李栓柱骑兵作为机动部队归牛秀指挥。
  
      李曾所部分别驻防新柳寨和益都。
  
      命令下达后,新柳军正式兵进东莱。
  
      萧正和凌敬等人认为既然决定出兵,那就要动作迅速,不给敌人准备的时间。
  
      于是,萧正命令骑兵先行出发,大部队随后,粮草和其他器械则交给柴咏在后方组织运送。
  
      众人率军从下密出发,行军速度很快,一百五十里,第二天便兵临胶水城下。
  
      萧正命令骑兵继续进军卢乡,此处攻城也用不到他们,李栓柱和徐二虎领命而去。
  
      胶水县城此时已乱做一团,由于萧正并没下达围城的命令,只在西门外不远扎下营盘,因此,县城内不少人开始从东门逃离,其中不乏县吏和县兵,没有逃走的老百姓也是家家关门。
  
      胶水县令钟文康飞报郡城后召集属下商议,一干人等急的团团转,敌军势大,这如何守得住?
  
      队伍歇息一晚,第二天,牛秀率领罗士信等人紧逼城下,让县令出来答话。
  
      钟文康和几个属下登上城墙,见下面密密麻麻上万兵马,不由叫苦连连。
  
      萧正提马上前,“哪位是县令?”
  
      “某就是,你是何人?”
  
      “某乃新柳军萧正,县令大人,某劝你们立刻开城投降,不要做无谓抵抗!”
  
      萧正?钟文康不由仔细打量,这便是萧正啊,看上去不像穷凶极恶之辈,倒是挺儒雅的。
  
      “萧将军,容某等商议后再行回答可好?”
  
      萧正点头应允,“自然可以,县令大人,你当听说过萧某和新柳军的名声,还望你等三思而行。”
  
      钟文康叹了口气,转身和属下回了县衙。
  
      坐定后,半晌无人说话,最后钟文康便道:“某决定了,开城投降吧。”
  
      众人都长出了口气。
  
      县尉温海也道:“唉,只能如此了,某手下不足五百县兵,现在还不知跑了多少,抵抗的话,最多也就顶得半日,徒增伤亡而已。”
  
      打开县城后,钟文康率领属下迎接萧正。
  
      萧正下马和凌敬等人步行而来,对钟文康等人很是客气,再三谢过几人的深明大义。
  
      胶水县一众官员心中稍定,这萧正倒真如传言般好说话。
  
      进城后,萧正命令罗士信和刘典各率领五百人维持城内秩序,尤其趁机劫掠者可就地正法,其他将士仍在城外扎营。
  
      第二天,留下三百人驻扎胶水,其他人继续进兵卢乡。
  
      待到达卢乡时,萧正便感觉到此地和胶水县的气氛截然不同。
  
      李栓柱等人也汇报了情况,幸亏他们来的及时,当时此城正在挖掘壕沟,李栓柱率兵射杀了不少人才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萧正听完暗道侥幸。
  
      虽然护城河自古就有,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城池是没有的,其一,护城河需要便利的水源。其二,现在没有钢筋水泥,护城河的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城池很难承受每年的巨大开销。其三,当下很多城墙都是泥土结构,护城河离城太近容易损坏城墙,太远了又起不到作用。
  
      因此,齐鲁之地除了历城外,连益都都没有护城河,但在对敌的时候,守城一方都会在城下挖掘临时的壕沟。
  
      至于李栓柱射杀的民夫,萧正也没多说什么,战争期间,此类事情也实在难以避免。
  
      此时再看城上,士兵刀枪并举,张弓搭箭正严阵以待。
  
      果然,在和县令对话后,卢乡县令董迁大骂萧正,态度异常强硬。
  
      牛秀面色严肃打量城上,微微摇了摇头道:“寨主,此处怕是有诈。”
  
      哦?萧正心下疑惑,也认真察看起来,却没看出什么端倪。
  
      忽然,萧正反应过来,道:“确实有些蹊跷,根据咱们打探的情况,卢乡县城守卫不足千人,可看上去,这董迁似乎胸有成竹?”
  
      凌敬附和道:“确实,这董迁不像是色厉内荏,寨主,我军兵进东莱,郡城不可能没有应对。”
  
      “卢乡地处要塞,西侧山岭纵横极难通过,东侧乃是明堂山,山高林密,山下小路崎岖蜿蜒,到处都是设伏的绝佳之地。”
  
      “属下怀疑东莱郡已在此县屯集重兵,眼下不过是在迷惑我等,寨主不可大意。”
  
      萧正点了点头,下令回营,准备明日攻城。
  
      第二天,新柳军摆开两列十二辆洞屋车。
  
      虽然对方挖掘壕沟的计划被阻止,可毕竟来的晚了些,城墙下已经被挖掘了将近两丈宽、五尺多深的壕沟。
  
      卢乡的地理位置正如凌敬所说,非常讨厌。
  
      新柳军是从西门来,北门外和南门外地方非常狭窄,根本展不开队形,因此,只能从西门强攻。
  
      即便萧正异常排斥攻城,尤其排斥强攻,此时也已经别无选择,至于绕过卢乡,绕过明堂山进攻昌阳也是不可取,一来路途遥远,后勤压力过大。二来,昌阳难道就没有准备?如果准备的比这里还充分怎么办?以后呢,新柳军遇到硬仗就退缩?那样的话这支军队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到了现在,由不得萧正优柔寡断菩萨心肠,只能勇往直前!
  
      新柳军打造的洞屋车长约一丈六尺,高七尺,屋脊形的车顶是用铁皮包裹的木板。
  
      洞屋车内则是用麻袋装好的石子与土,用于填埋壕沟。
  
      此处壕沟非常讨厌,深倒不深,只是太宽了,根本没有那么长的跳板,即便跳板够长也无法顺利搭上对岸,现在就只有填埋一条路。
  
      新柳军这边洞屋车缓缓向前推进,城楼上小型抛石机在进入射程后纷纷抛掷石块,砸的道路上都是碎石,洞屋车车顶被砸的砰砰作响。
  
      洞屋车内士兵伸出推板(注)清理路上碎石继续前进。
  
      此时,萧正已经将指挥权交给了牛秀。
  
      牛秀立刻下令己方盾牌手上前,弩车和弓箭手列队前进。
  
      萧正皱了皱眉,敌方居高临下,射程肯定比陆上要远,新柳军岂不是要吃亏?
  
      牛秀自是不知道萧正的疑惑,当下也没时间解释,双方很快进入射程。
  
      城墙上弓手开始还击,期间夹杂着床子弩巨大的箭镞,新柳军士兵的盾牌非常结实,甚至外层都用铁皮包裹,箭镞虽然没能穿透盾牌,可撞击力却将盾牌和盾牌手撞的飞了起来,待落地之后,士兵早已一命呜呼。
  
      后面的士兵来不及多想,迅速上前补住缺口。
  
      这时,城墙上垛口下方突然多了几十个洞口,随后从里面伸出了三尺多长碗口粗的竹制圆筒,继而从圆筒里流出水来,水流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