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关山纪年 > 《关山纪年》第三十三章 千佛寺 古树参天
    毫无所获,白跑一趟。

    见到这里没有收获,我重新回到众人身旁,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对春亭使了一个眼色,暗示他此地并非我们所要寻找的地方。

    春亭见状微微点头,继续与众人游玩在这碧霞宫内,虽然内心失落,但是神色如常并未表现出异样。

    虽然有些失望,可既然已经来到此处自然不能白来一次,不如让自己放松放松心情,于是我选择性忘记此行的目的与前路的迷惘,开开心心的同众人一起畅游在这碧霞宫之中。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不知不觉中,这一天很快的过去,我们回到住处,开始想着下一日的行程。

    ……

    第二天醒来,又是一样的流程,起床穿衣洗漱得当,众人再次集合,准备继续前往浮丘山,去探索在前一日并未到达的千佛洞。

    其实昨日在碧霞宫毫无收获之后,我本打算放弃千佛洞直接去往大伾山,可是春亭的事情并不适合大张旗鼓,大家又难得游玩一次兴致高涨,我若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想来很难说服大家。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给自己放个假,感受一下这黎阳的景致,去千佛洞看看那唐时先人所留下的浮雕,想必同样让人惊叹。

    而在路上,谢邪见众人兴致勃勃,便又补充了一些关于这浮丘山与千佛洞的记载。

    浮丘山,在宋代被称为小横山,而金元之时称为浮龙山,全因山势状若浮舟而得名,到了嘉靖年间,黎阳建造城墙横跨其上,将山分为两部,城内部分名小姑山,而城外部分俗称南山,即为今日的浮丘山。

    在这浮丘山中,最能被称作是奇观的景点当属小金顶,这所谓的小金顶是一座突兀而立的石峰,山头平顶削壁,高约四米,南北略长,在其北侧凿有石阶,游人可沿着石阶而上,人称“山上之山”,我们今日所要去的千佛洞便是开凿与此。

    据史料记载,早在贞观十七年,黎阳便改属卫州,同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所雕佛像共九百九十余个,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后人称其为千佛洞。

    我们正在耐心听着谢邪的讲述,而他说着说着忽然停下,我们抬头看到眼前如他描述中一般无二的石阶,纷纷眼前一亮,知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千佛洞。

    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我们看到在小金顶西侧之处,并排有两个石窟,在南侧的洞口上额刻有“佛国”二字,下面刻有六个巴思巴文,走进洞内,发现其中为穹隆顶,内饰有藻井,我闲的无事所以特意数了一番,窟内四壁共雕造像九百九十一尊,最高的约有两米,最小的则只有巴掌大小,无不宝相庄严,慈悲肃穆。

    出得南洞,我们又进入到北窟之中,这北窟的洞口与南侧并不相同,宽度约有三米,进深却有一百七十余米,说是洞口,其实更像是一条通道。

    我们走进以后,发现这洞口虽然有所差别,但内里却与南侧大体相同,同样穹窿顶,内饰有藻井,在这北窟内则雕有大小佛像一百二十余尊,只是可惜都已无头,在洞内壁上则刊有宋代嘉祐年间以及明代成化年间题记,这是两个石窟中最晚的题记。

    我们游走在这两处洞穴之中,看着这历经千年依然存在的浮雕,忍不住在心中感叹。

    这浮雕生动形象,虽然已经过了千年,经受了时间的无情洗礼,却依然保存完好,佛雕宝相庄严,慈悲肃穆,却并非千篇一律,有的金刚怒目,有的拈花一笑,各种形制一应俱全,凡此种种,无不能从雕像的一笔一画中感受到那盛唐风骨,令人神往。

    南北两侧洞口均已看过,本以为我们要离开这里回到住处,没想到谢邪却脚步未停,又带着我们来到了另外一侧。

    我们好奇的看着谢邪,他看出我们的疑问,神秘的一笑。微微吧

    “大人,外人只知道这黎阳浮丘山开凿有千佛洞,却少有人知此处亦有千佛寺,既然来了,不妨去看看。”

    谢邪所说倒是颇有道理,既然来了一次,倒不妨全都看看。

    谢邪开口为我们继续讲述,这千佛寺与千佛洞紧邻,该寺便因为千佛洞得名,据《河朔访古录》载:“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内有石崖,高丈余,上建阁以祀真武。崖下凿洞二,并大小佛像身躯,而所谓千佛洞也。”

    由此记载可见,这里是先有千佛洞而后有千佛寺,至于建造时间已不可考证,寺内现存建筑仅有水陆殿七间,十八罗汉殿五间,两廊各五间,其他均已消失在历史中,仅存建筑在过去也曾另作他用,已非佛寺本来面目,院内另有桧柏一棵,高可参天,据传为唐时栽种,已有千年之久。

    众人在谢邪的带领下走到院内,而刚刚迈入其中,我的左手上便忽然传来一股热流,让我感到温热却并不感觉灼伤,我低头看去,手中的山海环正在我的手上闪闪发光。

    我连忙将左手插于口袋之中,防止旁人看到我手指上的异象,同时悄悄示意春亭随我走到一旁。

    随后,我忍着心中的激动,低声对春亭说道。

    “春亭,山海环在这里有所感应。”

    春亭那古井不波的脸上终于有了变化,他回头看了一眼并未发觉有异的众人,同样忍着激动对我问道。

    “你能否具体感应这地方到底位于何处?”

    我一边踱步一边回想,这一路走来山海环始终悄无声息如同一枚真正的指环一般,直到我走入院内才突然有了反应,想必正是这千佛寺内,让山海环感到了熟悉的气息,所以它才有了变化。

    “应该就是在这千佛寺内。”

    我告诉春亭先行去和众人游览,而我装作好奇的样子,独自绕着这千佛寺走了几圈,同时暗自感受山海环的反应,发现我越是向外走这感应便越淡,而越是走向中间,这山海环就变的越加温热。

    可这院中空无一物,所有的建筑都并不在附近,这里又有何物能让山海环感受到春亭所留下的布置?

    除非……

    我走到庭院正中,将我的目光放到了院内那颗被我忽视的桧柏之上。

    这桧柏高约四丈,围粗七尺,枝叶茂盛,足可参天,听寺里人说,这树是唐时建寺之人亲手所种,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我抬起头,望着古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果此树真的已有千年,那春亭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什么倒也是合情合理。

    我试探性的伸出左手,触碰向这参天巨树,只感觉从树中隐隐有一股热流传来,这热流与山海环似出同源,温热却并不灼伤,居然会让我感到熟悉与温暖。

    春亭望着我,似乎是在询问我进展如何,而我将左手收回口袋之中,对着他询问的目光狠狠的点了点头。

    就是这里!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