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关山纪年 > 《关山纪年》第九十六章 檀渊之盟
    由北宋年间直到今日,无数人对于烛影斧声一案有着不下千百种的猜想,没想到如今我居然能够从觉空与春亭的口中了解到当初事情的真相。

    现在看来,所谓烛影斧声一案,确实是赵光义篡夺了赵匡胤本来打算留给赵德芳的皇位,但是这件事却并非是他居心叵测,弑兄夺位,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蛊惑所为。

    而且春亭刚才也曾提到,在赵光义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甚至一度想要以死明志,多亏关山先人及时开导,这才让赵光义放弃了自绝的想法。

    关山先人洞悉人心,自然能够轻易看出赵光义心中的真实想法,若是赵光义伪装成想要以死明志的样子,那当然瞒不过先人的法眼。

    而既然他得到了先人的认可,那也就证明赵光义确实想要以死明志,这便代表其本性乃是极为善良之人,而且确实与赵匡胤兄弟情深。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关山先人在解除了弱水对其施加的蛊惑之后,才没有对赵光义做出任何惩罚,而是让他带着愧疚之心去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心愿。

    因为先人知道,赵光义虽然做了错事,但是他的确是一位适合做天子的人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光义在位期间确实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虽然帝位本来应该属于赵德芳,但是无论如何赵光义都是赵匡胤的弟弟,由他继承皇位也算是名正言顺,既然如此,关山先人自然不会多管闲事,在粉碎了弱水的阴谋之后,便再一次功成身退。

    就这样,赵光义坐上了本该属于赵德芳的皇位,征太原,灭北汉,对辽采取守势,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垦荒,发展农业,扩大科举,确立文官政治,为北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赵光义继位二十一年后,便因重病驾崩历史,而让人惊讶的是,赵光义最终驾崩之地,正是当初赵匡胤驾崩之地,万岁殿。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只是不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赵光义的心中又涌起了什么样的回忆?

    想到这里,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千载已过,如今去探索当初那位帝王的心理又有何意义?

    我轻轻摇了摇头,打消了心中这忽如其来的想法后,继续思考起了随后的事情。

    赵光义死后,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宋太宗。

    在赵光义死后,接替其皇位的这位帝王,便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而只要提及宋真宗,便定然会提到檀渊之盟。

    在赵恒即位这一年,北宋已经先后平定了五代十国以来割据分裂的后蜀、南唐、吴越等多方势力,中原情形一片大好。

    但在之前北上争夺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赵光义两次北伐均惨遭失败,甚至被辽军射中两箭狼狈而逃,这也就导致了多年后,他最终因为箭疮反复迸裂而驾崩的结局。

    从那时起,赵光义自知北宋不敌辽国,于是便不再北伐,对辽的战争也慢慢转入守势,而自幼便长期处在深宫之中的赵恒,因此从小便对辽产生了畏惧之心,自然更加不敢与其为敌。

    景德元年,辽国二十万精兵南南下,赵恒被打算迁都避难,但是最终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他被迫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之地。

    事实上,当初的战局是有利于北宋的,但是因为赵恒自幼便畏惧于辽的声势,又顾虑到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于是便派遣手下前往辽国,打算与其进行和解。

    最终,北宋与辽协商决定,辽、宋为兄弟之国,使者定期互访,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彼此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者,彼此不得帮助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并且,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费用高达白银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双方至雄州交割。

    除此之外,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而后续的事实证明,在互市贸易中,北宋的收入远远多于岁币,且可以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无形中在经济上拖垮了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间均未能发兵北宋。

    这,便是北宋与辽最终签订的协议,因为双方于檀渊定盟和解,所以后世便称其为檀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从那时起,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这便使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和平。

    而双方的互市贸易,除了让北宋经济得到发展之外,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宋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为民族的融合同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在檀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百余年间都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所以这便导致双方兵备松弛,以至于最后这二者皆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所击败。

    但是正所谓瑕不掩瑜,虽然檀渊之盟本质上是因为赵恒畏惧辽而签订,但是实际上,这并非什么过于丧权辱国的条约,恰恰相反,这份盟约对北宋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良好作用,从那之后,北宋进入了一段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可是到了赵恒在位后期,他识人不明,任王钦若、丁谓为相,此二人常以天书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矛盾加深,怨声载道。

    最终,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后驾崩,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附祭太庙。

    总体来说,赵恒在位时期有功有过,功过亦可大致相抵,相对而言,还可以算是一代明君。

    不过,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如今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在他在位期间,神州大地中,早已不知不觉多出了一个注定会名留青史的人物。

    这个人,便是包拯包龙图。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