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鬼谷神谋 > 《鬼谷神谋》第二百五十七章枭雄本色
    第二百五十七章枭雄本色

    清晨的迷雾笼罩着整个吴都以及郊外,像是吴都的愁绪一样,久久不散。

    此时只是初春,却像是积聚已久,迷雾在吴都沉醉,十分罕至。

    如此情景一直到了上午之时,这层雾气才慢慢消散去,就像是被人请来的客人,眷恋上这块土地。

    阳光还是相约而至,都不知是因为有了阳光,迷雾才散去,还是因为迷雾散去之后,阳光才出现。

    无论如何,当迷雾消散之后,春色已露,阳光明媚,吴都也呈现出一副崭新的容颜。

    就连那小河边的绿柳,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发出了绿叶,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吴王整夜都在掂记着虎丘山地宫之事,可以说是一夜没有合眼。

    自己躺在床上,却也不便动掸,只得把焦虑,放在床前,

    一直想着鬼谷王禅自来吴都体现了其神谋诡算,料事如神的筹谋,于吴王而言,对此一直心有余悸。

    鬼谷王禅与他相处这些日子,给他足够的震憾,乃至于变成内心深处慢慢变成一种恐惧,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再想到如此牺牲吴都百姓就为除掉鬼谷王禅,于他而言,于一个吴国国君而言,实在过于残忍,也有些小题大作之嫌。一个吴国君王,用如此卑劣的手段对付一个少年,说起来实在让人笑话。

    而想起王禅对吴国种种,他也觉得对不起王禅。

    觉得如此对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对一个天赐灵婴,实在过于残忍,也实在有失他一代枭雄的吴王身份。

    他很矛盾,也很纠结。

    半夜色里,有时想派人去终结此事,让王禅得偿所愿,顺利救出地宫中的百姓。

    可他还是忍下了心中那一点善念,转之而来的是一种无毒不丈夫的狠劲。

    慢慢他也不觉得对不起王禅,对不起曾屡次救吴国王室于危难,也曾在幽冥尊主手下救过他的救命恩人。

    反而觉得他之所以如此,一切都是因为王禅太过聪明,太不懂藏拙,太过锋芒毕露,一切都是王禅咎由自取,而他只是成全于王禅而已。

    他自己所以做,只是做了其它人一样都会做的事,包括越王勾践。

    他也曾对一个未曾谋面的少年,不惜请两大高手刺杀于他。

    虽然他的行径比之赵王勾践更卑鄙,更列耻,利用了王禅的仁爱之心。

    但却更有实效,更隐秘,也更不让人察觉,更不会失败。

    更不会像越王勾践一样,被王禅假死以戏耍,不仅失了越国公主,反而无伤王禅半根毫毛,成为列国一桩笑谈。

    吴王在自我安慰之中,渐渐也就心安理得了,迷迷糊糊之中,在清晨之时到安稳的睡了一觉。

    而浓雾袭来,让吴王反觉得时辰尚早,并不在意。

    直至浓雾渐去,吴王才从床上爬起身来。

    此时侍女们都已等了许久,而吴国医师也来看过几次,察觉吴王却并无异样,反而睡得沉。

    只是吴王如此反常,到让那些服侍的奴仆们虚惊一场。

    毕竟吴王少有起得如此之晚,纵然是受伤,纵然是丧妻丧子,都不改其勤政的习惯。

    他向来都起得很早,时时关注着吴国国事,从来也不会因自身原因而耽误早上的朝会。

    可这几天来,他已不需要,也很放心,因为有夫差太子监国。

    一通洗漱之后,吴王还是摒退了这些宫奴侍女,专门把老吴叫了进来。

    他一直关心着王禅的死活,可他却不能堂而皇之的过问,只得托宫奴老吴探听着消息。

    像是鬼谷王禅的死,比任何人的死更重要一些,比之王后,比之公子波,比之公子山还要重要。

    甚至与胜玉公方之死可相提并论,只是胜玉的死对他是痛入骨髓的打击,而王禅的死却是一种难得的欣慰。

    老吴十分理解吴王心思,一进吴王寝宫,就主动回复

    “回禀王上,虎丘山中一切都十分平静,并无异样。

    老奴专门派人寻得那个地道入口探察,此时地道之内尚有余水。

    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浮冰,有几具尸身飘在水面,一看就是吴都的百姓。

    为防被人发现,老奴已让人私下处理掉了。”

    吴王一听,手抚胸口长舒一气,脸上紧繃的肌肉也松驰下来。

    “这就好,这就好,本王也算心愿已了。

    你着伯否大人尽快处理这个地道,不能留下任何让人怀疑的理由。

    若有人问起,就说是盗墓之贼出没,所以需填埋此地道入口。”

    吴王虽然没有亲眼见王禅的尸身,连老吴也没有,但他十分清楚,此地道并非盗墓之贼为盗墓而开挖。

    正是王禅为救吴都百姓而准备的能道,对于这一点吴王十分肯定,并不怀疑王禅进未进此地道。

    他知道王禅是一个高度自负的人,只要一切在王禅的掌控之中,他从来都是以身涉险,从不避讳。

    只是可惜,王禅的聪明还是让吴王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让事情变得更简单一些。

    若说没有此地道,那王禅与万余百姓,此时该并未死去,只是在暗无天日的地宫之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活命的机会。

    真的要死去,至少也得十天半月,才能确定下来。

    可如今,正是王禅挖的此地道,让王禅的死变得更确定。

    因为此地道之中一旦灌满水,连一个躲的地方都没有。

    纵然有,也无法在水中求存,毕竟人非鱼,不呼吸任谁也撑不过半刻。

    吴王此时心里已大定,可还是十分谨慎,想着若是此地道口留着,怕会让人瞧出端倪。

    若让吴都百姓知道他为了谋害一个楚国灵童,而不惜牺牲吴都万余百姓性命,会让他在年暮将逝之际,葬送半辈子打下的好名声。

    所以吴王还是小心的交待着眼前的老奴,脸上并不因此而得意。

    “老奴已通告太宰大人,想来此地宫一直由他负责,出此纰漏他也不会声张,还请王上放心。”

    吴王看了看老吴,十分满意,也只有自小跟随他的宫奴才会如此理解他的心思。

    “吴都此时什么情况,是否与平时一般正常?”

    吴王一反常态,还是有些担心,反过来问起吴都百姓来了。

    毕竟无辜死了万余百姓,这并非常有之事,纵是在大周几百年的历史之中也从未发生过。

    若是这些百姓发现端倪,引发其它家属骚乱起来,也于吴都不利,于吴国不利。

    “回王上,吴都今日大雾,刚刚才消退去。

    清晨之时,人本就少,再加上今晨大雾,吴都街上几乎没有行人。

    来往之人比平时要少得多,略显冷清,可却并无百姓哭闹。

    吴都各大小街道都已清扫干净,昨日国葬留下的那些垃圾也都尽数清理焚烧。

    吴都大小街道一切如初,并无异常。”

    吴王一听,一时欣喜却一时愁闷起来。

    少了万余人,对于吴都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为何吴都会如此平静?

    这到又成了吴王心头的忧虑。

    老吴一看吴王的表情,知道吴王在担心,所以又回道:“回王上,昨日进入地宫的百姓有不少是城外的,而且他们都是图财而去,纵是家属也并不知实情,所以还需过些时日才会有动静。

    再说了,有些家里都是全家老小一起进入地宫,就算街坊邻居一时找不见人。

    乡民们也会以为是去了他乡,反而更容易让人忽视。

    一时之间并不会引发混乱,还请王上放心。

    老奴会安排人盯着吴都及其附近村落,一有情况就会向王上回报。”

    吴王此时有些患得患失,又怀疑事情并未办成,却又怕被人知道他的奸险之计。

    “无妨,正所谓事无完美,只要为差儿除掉楚国灵童,也可保我吴国太平,是为大义。

    纵然有些百姓胡闹,相信有伍相国在,他一定会把这些事情处理妥当的。

    只要着伍相国,也相应善待这些失亲的百姓,加以抚恤,想来他们也不会深究。

    经昨夜一场风雨,本王终于可以安心了!”

    吴王也是求大舍小,此时也放下心思,不再问吴都百姓的事。

    于他而言,这只是一场小风雨而已,不值得小题大做。

    若是换作年轻之时,沙场之上,纵然是几万人死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皱一皱眉头,更不用说如此掂记了。

    可人年老了,不知道是不是心也软了,才会如此犹疑。

    或许也是因此事实有违天道,有违信义,说起来也是忘恩负义之行径。

    所以吴王心中有愧,反而显得有些忐忑不安。

    只是如此坑埋万余百姓,说起来也并非什么小风小雨,在列国之中,也算是腥风血雨了。

    吴王自我安慰不说,却还颠倒黑白,为自己丧尽天良之行辨解,或许也是一代枭雄的本色。

    吴王看了看老吴自言自语道:“老吴,你是不是觉得本王老了,行将死去,做事却也像一个妇道人家一样婆婆妈妈,患得患失的?”

    吴王脸上自嘲一笑,像是在问身边的老吴,又像是在问自己。

    “回王上,人都会老,而王上所谋,是为将来,而将来之事未有定数,所以王上才会忧虑。

    也并非王上犹疑,而是王上慎重而已。”

    吴王一听,嘿嘿一笑,心里舒服。

    “老吴,今日早朝该结束了,你去把差儿以及伍相国、孙将军、还有伯太宰一起叫来。

    安排膳食房把本王及几位爱卿的膳食一起送来本王寝宫。

    本王要与三位爱卿还有差儿边用午膳,边商议吴国大事。”

    老吴一听,知道吴王此时已放下昨夜之事,现在该是考虑攻越大计之时了,所以也不敢再回话,躬身退着走了出去。

    吴王看着门外照射进来太阳光,听着吴宫后园喜鹊的鸣叫,心情也变得十分舒爽起来。

    此时心里到还真的感激于范蠡,若没有范蠡通报消息,或许此时王禅还活着。

    可经此一番周折,诛杀王禅之计已无县令,总算是完成了一桩心愿,了结了一个心结。

    日后他再也不会再想起王禅,就当王禅从来也没来过吴都一样,在他的生活之中,又还复如初。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专注写一下吴王阖闾的内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吴王阖闾的枭雄本色。

    对于吴王来说,可以丧妻丧子,丧女,他都能隐忍,而且一向十分沉着冷静。

    可他却容不下王禅的聪慧,消除不了王禅给他带来的恐惧。

    所以他用万余百姓的性命来作诱饵,只为除掉一个十三岁的少年。

    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枭雄,成其大业,必然会牺牲无数无辜之人的性命,只是史书只会记载他们英武的正面形像,从来也不会记录这些惨无人道之事。

    而我的小说,就是还原一个人性的本色,让大家清楚认识一个非圣贤之人的心理。

    而从这一件事,也进一步深入了小说的最终主题,对王禅的恐惧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最后达到,一怒而诸侯惧的效果。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