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铁肩柔情 > 《铁肩柔情》三十六 当代的县城
    一逛之下,何晓军发现此时的宁城,竟比他的想像中要繁华多了,隐隐与他脑里残留的这个年代的上海、省城这样大城市,都有一比。

    在何晓军的想像中,这个应该是三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县城,应该和后社会农村的一个墟差不多。

    而今天这一逛,何晓军才知道了他家乡的这个县城在当今这个年代,竟不下于他从书中或影片看过的这个年代的省城,只是比省城小多了。

    或许,当前的情形看,把宁城称之为小省城,应该一点也不为过。

    眼前的宁城,何晓军见到的繁华之处,就是各种各样的商铺不少,这些商铺除了有当时常见的日杂店、小食店和药材店之外,他还见到了有几家象征着当时繁华的行业,钱庄和酒馆。

    还有一个让何晓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中,竟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妓院。

    妓院所在的县城城西,是当今县城最繁荣的地方,因为,在这一带,竟有何晓军前世时在这个地方都已经绝迹的两种交通工具。这两种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与船。

    海山属于那种南方的水网地带,整个的地区,遍布着蜘蛛网一样大大小小的河流,所以,有船这种交通工具,本一点也不奇怪。

    之所以何晓军的前世时,船这种交通工具在这个地方绝迹,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当时的蓄水发电,截住了不少的河流源头,让海山境内的河流变浅。二是河道的严重堵塞,也造成了河流变浅、变窄。

    河浅了、窄了,船当然就无法通航,所以,在何晓军的前世时,境内的河道上,除了几只可以忽略不算的小小鱼船之外,船这种的交通工具,也就完全绝迹了。

    此时,何晓军看到的是城里唯一的妓院对面,有一个小型的码头,码头上泊满一些大大小小的船,这些船,无一例外的都在缷货。

    从码头的繁荣中,不难猜测到,船此种运输、交通工具,在当时的作用和地位。

    离妓院不到半里的地方,是何晓军前世时的车站,现在,这里也是车站,不过却是火车站。

    身为海山人,海山的辉煌历史,何晓军当然就了解不少。

    在海山的历史中,建造中国第一条民办、第二条商办铁路这一笔,肯定就是最辉煌的一笔。

    清末的时候,一个在美国从事铁路工作长达四十余年的海山华侨,为了繁荣家乡的经济和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提出建筑海山新宁铁路的计划。

    几经周折之后,这个在海山修建铁路的计划,才获得清政府的批准。

    修建计划获批后,在家乡民众和华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海山各地华侨和同乡会的努力,筹集了超过二百万银元的资金。

    海山的新宁铁路,可以说是当时国内归争气的一项工程,因为,它是在“不招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工程由本县人自办”的原则下完成的。

    新宁铁路在一九零九年通车,于一九三九年日本入侵广东时,由国民党政府下令拆除。

    新宁铁路被拆除之后,海山从此就没有了火车这种交通的工具。可以说,如果单在这方面比,海山在何晓军前世的二千年,还比不上大半个世纪前的当时。

    军迷的何晓军,对新宁铁路在抗战那段时间的历史还是比较清楚,“七七事变”之后,国内所有的交通设置都成了日军空袭的目标,就是在中国南方边陲的新宁铁路也不例外。

    一九三七年的十月中旬,日军派出飞机10架次空袭牛湾渡口,渡江铁船被炸沉;十月下旬,又派飞机4架轰炸会城火车站,使铁路新宁铁路受到严重破坏,只能分段行驶有轨汽车。

    到了一九三八年年尾省城沦陷后,国民政府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下令拆毁铁路。铁路由沿线十里之内的居民分段拆毁,车头、车厢、铁轨拆毁掩藏,路基被掘烂,枕木则作为拆铁路的居民的酬劳。

    一九三九年年头,新宁铁路公司正式结束并遣散员工。一个月之后,江门沦陷。

    新宁铁路沿线共值三千万港元的设备、车厢、铁轨大部分遭到日军洗劫或散失于民间,到了一九四二年,国民政府仅收集到78条铁轨用来修建黔桂铁路。

    由见到的火车站,联想起了这段历史的何晓军,在为当地的这个即将成为历史的火车叹息的同时,也清楚了他现在所处的年代,肯定就是在一九三九年之前,否则,县城就不会还有火车在运行。

    见到了这两种在他前世时,当地都没有的交通工具之后,何晓军就已经知道了宁城在当时那个落后的社会中,无论经济与政治的地位,都不可小视。

    逛县城的过程中,还让何晓军在宁城的街上,竟见到了为数不少的一种当时罕有的交通工具,就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自行车。

    知道一点历史的人都会清楚,在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自行车品牌和生产能力,国土上行驶着的自行车,百分百是从外国进口的。

    何晓军前世时,从一些老人那里知道,海山由于华侨多,所以,海山在每个年代,都有不少这个年代特色的、华侨从国外带回来的物品。

    看来,此时行驶在宁城的自行车,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物品。

    何晓军注意了一番县城街上行驶的那些自行车,就看清了这些自行车,都是他前世时在展览华侨史的博物馆中见过的进口品牌,如英国产的三枪牌和克加路牌等。

    一路下来,何晓军在县城里竟见到了不下百辆的自行车。

    何晓军从他所见到的宁城当时的房子估计,当时的宁城,居住人口应该不超过两万人。也就是说,宁城当时平均每百多人就拥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时那个工业力量贫瘠之极的国土上,相信宁城这个拥有自行车的密度,可能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

    单从自行车这一景象看,当代的宁城,应该是一个不算落后、而且也不算穷的地方。

    而从一个小小县城,竟不止一家钱庄和酒馆这情形看,就更看出了宁城起码在钱银的出入上有不少的业务,在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上有一定高度。

    那家规模不小的妓院,就更显露出宁城的繁华。古语不是说:饱暖才思*欲?有了这样的行业,也侧面证明了这里的人起码不用在温饱线挣扎。

    综合所见的一切,何晓军得出的结论是他家乡的县城,在这个年头的生活水平不错。

    得出了这个结论之后,何晓军心中一阵欣喜。

    一个生活水平不错的地方,各项的需求就多,会给就业提供机会,也会给社会提供商机。换句话说,也给何晓军以后的生活创造了机会。

    宁城在当时虽然不大,中心区也不过是两平方公里左右,但由于边走边观察,走了大半个小时之后,何晓军他们才算走遍了县城,来到了县文书通知他们前来的、当时县政府的办公地。(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