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铁肩柔情 > 《铁肩柔情》二二八 餐馆来了一伙远道的客人
    那天,餐馆的早市也基本如常,在过了十点钟这个早餐已过而饭市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直没停手忙了几个小时的何晓军,趁这个没有那么紧张的空隙,例行巡礼一番餐馆,看有什么需要收拾的地方。

    此时,何晓军发现了那个不明身份的美女食客,还坐在那里没走。

    扫了一眼这个美女食客台面上的东西,知道了她只要了一碗“及第粥”就在这里坐了两个小时后,何晓军又是一愣。

    不过,何晓军虽然奇怪这位美女食客的举止,但这个举止也算是顾客的自由,所以,不愿多事的他没有上前去打扰这位貌似清闲的美女顾客,只是例行巡了一遍后,就回到了厨房,做午饭的饭市准备工夫。

    就在何晓军刚回到了厨房时,餐馆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到来餐馆的客人,是坐着自行车过来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伙客人由远道而来,因为,他们乘坐的自行车和这一群人的身上,布满了那年代的土路上特有的黄泥尘土。

    来到了这个异世、也是来到了县城之后,何晓军发现了这个异世有一个他前世没有的职业。

    这个职业,属于一种交通运输的行业。

    这年代比何晓军前世多出的运输职业,是自行车运输。

    那时,在宁城里有一个车行。这个车行,不是何晓军前世时那卖车或租车、修车的档口,而是一个用自行车来做运输生意的档口。

    那个用自行车来做运输生意的车行,有好几部的那种二十八寸再加固的重型自行车,这些自行车的作用,就是用来做运载人客或货物的生意。

    车行中的每辆自行车都配备一个车手。由于自行车在海山俗称单车,所以,那些自行车车手,就叫单车工友。

    车行的那些自行车,车尾板都是特制的,不但尾板特长、特厚实,尾板的旁边还加装了两块可以活动的、与中间相垂直的旁板。

    这两块加装的旁板,用时,就把这两块旁板撑开,像给自行车加装了一副翼;不用时,把两块旁板放下垂落在自行车后轮子的两旁,看上与普通的自行车没有什么分别。

    这些做生意的自行车那特制的车尾板,就是特制来载货、载人用,这样特制后,比常见的尾板载东西多多了。

    那加长的尾板,可以一次坐两人,而那旁板撑开后,每边又可以坐一人。也就是说,这些特制的自行车,一次可以坐四个成年人。

    何晓军就曾见过这些特制的自行车,乘着四个人还能在路上飞驰。而且,他还听说,有一位身子特壮的单车工友,能一口气不歇脚搭四个成年人跑了四十公里。

    何晓军听了这个单车工友引以为豪的典故之后,不禁咋舌。为那车、那骑车的人咋舌。

    四个成年人的体重相加,一般都超过四百斤的重量,再加上骑车人的体重,也就是说,那典故中的自行车,起码乘搭了五百到六百斤的重量,由此可见,那时的自行车的质量是何等的过硬。

    而能一口气把这五、六百斤的东西,骑搭了四十公里就更是骇人听闻。何晓军估计自己那已经被内功改造过的体质,他也不敢担保自己有这份的能耐,所以,他对那典故中的单车工友的脚力、耐力都佩服之极。

    来到何晓军餐馆的这行人,都是坐这样的自行车过来的,他们每两人坐一辆,每一辆自行车中,还有载着一担用两个箩筐装着的、不知是什么的东西。

    收到了阿梅的通知,说有这么一大班远道坐车而来的顾客,来到餐馆门口,而且,这班客人还向她们打听这个餐馆的老板后,何晓军愣住了。

    这个餐馆的老板,除了何晓军自己就是陈池老人。

    来到这个异世不久的何晓军,除了陈村的人外,他又哪认识几个外地人?陈池老人这个才从外国回来,而且回来后基本又与何晓军呆在一起的老人,就更不会认识什么外地人,所以,听说竟是一班的外地人找上门来,何晓军奇怪了。

    不过,何晓军只沉吟了一下,就连忙亲自迎了出去。

    何晓军想:既然自己与陈池老人都应该不认识来客,那远道而来的客,应该是慕名而来的了。

    一般来说,慕名而来的客人,对这个幕名生意的声誉有很重要影响。招待好了,可能会给餐馆的名声带来宣传;慢待了,可能就会给餐馆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对生意已经算上道了的何晓军,对可能关系到餐馆形象的事,当然就不敢怠慢。

    眼力超群的何晓军,从厨房走出餐馆的院子后,已经能清楚地打量到了离他有十多米远的、那班找上门来的客人。

    从这班坐自行车前来的人身上,何晓军不但从他们穿着的服装质地一流中,看出了这班人的身份应该非富即贵,还看出了他们来的地方应该不近,因为,此时他们都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既然有客找上门,何晓军当然就上前热情招呼了。他离远就对那班人招呼道:“各位大哥,我是这里的老板,请问是你们找我吗?”

    由何晓军从里面出来时,这班远道的来客已经打量上了他。

    在何晓军来到了他们面前并问话之后,他们竟像呆住了一般,只是一脸愕然地望着他,并没有回应。

    见到了这情形,何晓军清楚,众人一定是见到他这个老板的年纪太轻,让他们一时不敢相信,才愕住了。

    刚才,何晓军已经仔细打量过了这班来人,确定自己不认识他们之中的任何人。而现在,这班人的表情也告诉了他,这班人并不认识他。

    这情形,就更坚定了何晓军刚才那想法。既然不认识的人找上餐馆的门来,那还不是慕名而来?

    在心中已经打定了对这班“慕名”而来的远道客人好好招呼的何晓军,连忙就对还愕着的众人说道:“看样子,各位大哥赶了不才路才来到这里,你们快请到里面先歇歇脚,然后再决定要用餐还是喝茶。”

    在海山的餐馆、酒楼,人说的喝茶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喝茶。其实,那时的海山,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喝茶。喝茶,在那时的餐饮行业中,只算是吃东西的伴食。

    何晓军也不知道,海山在那个时候,确实是没有他前世时那喝“工夫茶”的习惯,还是那时的人没有这个工夫与闲钱去喝“工夫茶”,反正,那个时候的海山,在家里之外说的喝茶,其实就是吃东西的代称,比如,喝早茶就是吃早餐,喝晚茶就是吃夜宵。

    由于此时早餐的时间已经过了,而饭市的时间还没有那么早,所以,何晓军也摸不清这班来客的意图,只好就先招待了再说。(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