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活色生香 > 《活色生香》第一章 大展宏图(上)
    第一章大展宏图(上)

    而华星的这种新生的电影系统,是把所有的重要工作人员养在一个公司里,让他们彼此熟悉,形成独特的风格——尽管可能少赚了些钱,少拍了些戏,但是拍出来的东西质量上比传统的电影业生产的产品不知道优质了多少倍。

    易青的这项改革,就是想试验一下,在大规模赚快钱,捞大钱的同时,增加一些"厚重、稳定"的因素在里面,希望能长线短线相结合,使华星不至于象传统的影业公司一样,红就大红一阵,衰败的时候一夜间就赔个干干净净。

    那香港来说,有多少当年拍过大红的卖座片的公司,一旦失败了一两部戏,立马就撑不住了,一点根基也谈不上。这次的《花木兰》停拍事件,才出了一点纰漏,所有的媒体都说华星会倒闭,好象浑然忘记了这是一家曾经拍过《潜龙于渊》这样拿过十几项金像奖、票房巨亿的拥有辉煌历史的公司。

    所以签下来的艺人当然是负责给公司和她们自己赚快钱的;而当他们过气了,不再能吃青春饭的时候,就可以渐渐退下来做专业指导,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告诉给后来的新人们,而且高额的艺人培训部的课时费,加上桃李满娱乐圈的荣耀,足以使他们不用退出这个圈子的历史舞台。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娱乐圈和电影圈越来越象一种有技术含量的"产业",而不是发了疯似的捞快钱的怪圈。

    以往的香港娱乐圈,缺的就是这种氛围和机制,所以香港男女演员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这一代都是青黄不接,香港金像奖连着三年给了张子仪、周讯、巩丽这些大陆女演员。当年四大天王、发哥、梁超伟、梁佳辉、刘清云、林青霞、张曼玉等等演技派的明星演到半百之年还在演,年轻的一代男靠吴燕祖、女靠张百芝,剩下的没几个能拿到台面上来——这是可想而知的情况,所有人眼睛都只有钱,没有人关心这个"产业"的"技术含量",连观众都以为这个圈子只是靠***和包装、宣传炒作就可以使一个人红起来——象这样的一个圈子,怎么可能实现产业化?怎么会不产生接续不下去的断代情况?

    易青只相信一点,那就是任何产业、行业,或者干脆说赚钱的商业行当,要想长长久久的有钱赚,就要消费者认可;要想观众花钱消费这些产品,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是真功夫真技术!其他的一切因素纵然存在,只能是支流末节,否则这个行业就存在不下去——大到微软、美孚这些托拉斯企业,小到天桥下骑着自行车卖糖葫芦,都规避不开这条规律。

    成立新的艺员部之外,华星公司还将成立新的全资子公司两家,从事唱片发行和广告制作;同时,成立专门的慈善事业部,打理华星名下所有的慈善事业,树立华星群星的亲善平易的形象。

    **

    **

    (ps:司马同志这两天正在拼命存稿,因为这星期冲周推荐榜的计划显然是功亏一篑了。他决定下周VIP更新的速度加快一倍,以保证下周冲榜一次成功。并且走美女路线,让本小姐(得意的笑ing...)出来向大家拉票,希望大家下周以推荐票全力支持《活色生香》冲榜。因为这是活色生香这本书最后一个宣传期了,不是因为这本书口碑好,不会有这第二次机会,但是网站铁定不会给第三次机会,所以这次很关键了,请大家帮忙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吧!)(未完待续)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n.com,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