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寻巴记》 > 《《寻巴记》》第三章 编外队员
    第三章编外队员

    从小,老是做一个同样的梦:昏暗的洞穴中,住着一群原始人,我也在他们中间。那些原始人,有的在烧制陶器,有的在割剥兽皮,有的在洞壁上刻画,画的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老虎。

    忽然,那些老虎都活了,从洞壁上走下来,吓得原始人四处逃散,我却两腿发软,怎么也跑不动,心想这下要成为老虎的食物了。

    可奇怪的是,那些老虎不但不吃我,反而跟我嬉闹玩耍,特别是两只小虎在我面前翻起筋斗来,还抱着我翻来滚去,仿佛自己也化身成为老虎。

    其中领头的那只虎竟然站立起来,用奇怪的眼神望着我,突然变成了一个高大的酋长,脸却长得有点像父亲,我想走近了看清楚些,那酋长却突然消失了,紧接着,所有的老虎也消失了……

    这个梦随着自己的长大渐渐变得淡漠,到读大学的时候就完全消失了,可是最近它又常常光顾我的梦境,而且比以前更清晰,更逼真。

    我不知道这个梦象征着什么?但它似乎给了我某种暗示,我这个属虎并且名字也叫小虎的人,大概跟老虎有某种神秘的联系。

    刚放暑假,冬瓜打电话来,说他在兴隆镇的“冬瓜饭庄”开业了,要不要去捧捧场。另外,还来了一支中法联合探险队在天坑地缝附近考察,领队是旅游局的赵书记,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可以想想办法。

    我自然不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夔城,在冬瓜的安排下,以编外队员的身份进入了探险队。

    我对天坑地缝的向往已久,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和最长的地缝,而且在其周围,分布着许多神秘的巨大溶洞,据说有的溶洞可以通到陕西和湖北,而这支法国探险队的主要任务,亦是以该地区的岩溶洞穴探险为主,这正合我的胃口。

    虽然自己所学专业是民间,却对历史地理和文物考古特别感兴趣,最近又迷上了巴文化,对巴国的突然灭亡消失很感兴趣,恰巧父亲的好友三峡博物馆的董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经常去他那里请教,并且成为年龄悬殊的忘年交。

    据说古代巴人曾在夔城建都,而我是土生土长的夔城人,董老师让我多多关注老家夔城的巴国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最好是多做些田野考察,古文献对早期巴史的记载很混乱,所以希望我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董老师还告诉我,整个大重庆的东部,包括湖北西部的广大地区,都是过去一支重要的巴人——廪君蛮活动的区域,这支廪君蛮是巴人中最强大的一只,他们以山川河谷为根据地,不断征服周边的小国和部落,劫掠他们的财富和女人,并曾经建立过一个非常强大的巴国。

    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分裂,迅速衰落并分崩离析,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期突然神秘的消失了,而夔城一带,曾经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他们最后神秘消失的重点可疑地区之一。

    据说巴人的第一个部落酋长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所以当地土家人都有崇拜和祭祀老虎的风俗。因此廪君蛮又被称之为“白虎之巴”,但他们最后是怎样灭亡的以及他们所掠夺的大量珍宝究竟去了哪里,都无从查考,成为巴史上的重要谜团之一。

    然而不幸的是,董老师因为文革中遭受迫害,身患多种疾病,几个月前驾鹤西去,使我的巴史研究陷于停顿,而董老师临别之前送给我的一本笔记和地图也没来得及细看,这次考察,我打算把它带上,有空研究研究。

    “冬瓜”

    中饭安排在冬瓜饭庄,说起这个“冬瓜”,跟敝人颇有渊源,乃吾小学初中之同窗。

    “冬瓜”姓冯名东国,谐音就成冯冬瓜了,简称“冬瓜”。好似知道他日后必定与烹调结缘,而“冬瓜饭庄”因其味美价廉,在夔城竟也成了个品牌,兴隆镇这家乃是刚开业的分店。

    说起来有些难以置信,冬瓜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蛋,而我算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俩却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一定要找共同点,那就是俩人都共有的一种冒险意识。

    冬瓜的父母都在县剧团工作,家也住在电影院院子里,所以我小时候看电影看戏都是不需要买票的,只要放映前到他家侯着就行了。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画画,但那时画笔和颜料对我们还算“奢侈品”,冬瓜便自告奋勇承担了解决这些材料的任务。

    我们把目标锁定在剧团的库房,一个放风一个打洞,好在库房的一面墙是用石棉板隔起来的,所以打洞并没有花多少时间。一会儿,冬瓜得意洋洋地拖出一个纸箱来,打开一看,全是红颜料,足有12瓶。我说要不了这么多一个色,拿回去换点其他颜色。

    于是冬瓜兄又从洞口钻了进去,但却没有将这个箱子带回去。不一会儿又灰头土脸地钻出来,这次手中拖的不是一个箱子而是两个,箱子里倒是各种颜色都有,但三大箱颜料是无论如何都不敢明目张胆拖出大院的,于是我们把它藏在库房外布景台里面,花了几天时间化整为零用书包把它偷运到我家里床下。

    后来我成为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骨干,全是这几箱颜料的功劳。

    大半年没见,冬瓜似乎又胖了不少,身子滚圆滚圆的,身高虽然远不及我,体重却大了许多,更像个名副其实的“冬瓜”了。

    西装革履的倒有些老总的派头,但举手投足却漏了馅儿,仍然是油头滑脑,滑稽可爱的“冬瓜”。

    探险队一共13人,中方六人,其中三人我认识,一位是县旅游局党委书记赵林森,算是老相识;两个扛摄像机的分别是万州电视台摄像师黎夔和夔城电视台赵东。另外一男一女经介绍得知,男的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万向北,女的是她的研究生。

    法国人的名字一时难以记住,这次来中国的七人由四男三女组成,其中有两对夫妇。他们中有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还有教师和医生,完全是自发组织、自筹金费的一只民间专业探险队。

    我们十多人围坐在由两张方桌拼成的大条桌周围,由万教授为中法双方相互介绍:五十多岁满脸络腮胡的队长叫伊普斯,在法国洞穴探险界享有盛名,另一位中间秃顶、两鬓银须飘飘的是沙克,像个大盗,因此特别留意,我给了他一个外号叫“欧阳锋”。

    两对夫妇中两个中年男人是一对亲兄弟,哥哥叫菲利普,弟弟叫霍克,我们则简称他们为法老大、法老二。法老大的妻子叫凯雅,非常年轻漂亮,有点像法国电影巨星苏菲.玛索,只不过头发是金色的,因此我直接称她“爱玛索”,后来知道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可把我吓了一跳。法老二的老婆倒显得过分成熟,以至于看起来像是他的姐姐或妈妈,对比起来怪怪的。然而她却有个蛮好听的名字叫“索菲亚”。最后一个中年女性长得牛高马大,臂长手大指尖,长而卷曲的头发蓬乱地披在头上,我管她叫“梅超风”。

    中饭结束后,冬瓜约我到镇上去转转,说是中饭吃得太普通了,弄点野味晚上招待我。我问他都有哪些?冬瓜说“野味太多了,有娃娃鱼、麂子、野猪、野羊、野兔、锦鸡,当然还有另一种野味儿。”说完之后狡黠地笑了。

    我不知他所谓另一种“野味儿”是何物,不过从他的笑中感觉绝非善类。我于是告诉他: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就别惹麻烦了,野猪、野羊肉太老,骚味重,也可免了,再就是麂子肉,记得几年前在红池坝吃过,蛮香的,若能弄到自然不错,至于锦鸡,倒是没尝过,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羽毛,我早想弄张装饰房间。

    今天并非赶集的日子,街上比较冷清,转了几圈没有发现需要的东西。天热得有些受不了,但冬瓜仍不死心,坚持要弄点特别的东西招待老朋友,便领着我朝田间小道走去。

    不多一会儿,来到一农家。冬瓜显然跟他们挺熟,不进门就直奔主题。农夫说他家二娃跟几个朋友去深圳了,家中无人打猎,不过麂子肉好像还有一块。我们便跟他进到屋里,见屋梁上挂了几块黑乎乎的东西,老乡用竹竿叉了一块下来用报纸包好递给冬瓜,冬瓜在手上掂了掂:“算五斤,三天之内弄点新鲜野味儿到店里一并结账。”我连忙补充到:“如果打到漂亮的锦鸡,千万不要伤了皮毛。”

    听说我对锦鸡感兴趣,主人将我带到另一农家,讲明来意后,农家大婶从屋里拿出一张黑白相间的麻斑锦鸡皮毛,不太中意,我告诉她想要的是那种五彩斑斓的锦鸡,大婶明白了,原来我说的是金鸡,龙桥一带多,过几天她叫人给我送几只活的来。

    吃过晚饭后,我正要去拜访万教授,见冬瓜换了身短装,穿着凉鞋来找我,后面跟着个“丘儿”,手里拿了两把电筒,还提了个带盖的鱼篓。我不仅有些困惑,问他又打什么鬼主意,难道晚上还要出去钓鱼不成?冬瓜嘿嘿笑着说:“捉螃螃去。”“胖胖?”看我茫然不解的样子,冬瓜说:“就是大青蛙。”

    在田间小道穿行了很久,来到一条小溪边,听见“呱呱”、“嘭嘭”的娃叫声,想必就是冬瓜所说的“螃螃”了。冬瓜从伙计手里拿过电筒,递给我一只。

    跟在伙计后面下到沟里。这时天已黑了下来,虽说高原的月亮亮,但仍看不清楚沟里的情况。三个人赤手空拳,蛙类白天尚难对付,何况晚上,心中不由犯起嘀咕。

    只见冬瓜拿着手电在溪沟中横七竖八地扫射,探头探脑地真像鬼子进村,我想笑却看见他的手电光突然定住了。顺着光束望去,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鼓着一对绿眼珠呆呆地望着我们,只见丘儿不慌不忙从旁边绕到那家伙后面,两只手那么一合,“呱”的一声,那家伙便就范了。

    拿近一看,好家伙,肥嘟嘟的足有一斤多。所谓“螃螃”,莫非就是通常说的牛蛙?

    我学着冬瓜的样子拿着手电漫无目的地一阵乱射,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情况,而冬瓜和丘儿合作已擒拿了好几只,我有些着急了,冬瓜说要沉住气,电筒不要一味乱射,要特别注意溪沟边缘、石缝和水流平缓的地方。

    我照着他的方法做,嘿,还真灵,很快就发现一个大家伙,死死地盯住电筒光,竟让我有些害怕,丘儿却轻松将它捉拿归案,没想到是今晚最大的一只。

    得意之余,我有些后悔没带照相机来拍几个捉螃大战的镜头。

    带着满篓的战利品回到旅店,队员们大都已安然就寝,赵书记却还没睡,正担心我呢。我从篓子里捉出一只螃螃给赵书记看,如此大的青蛙他也是第一次见。于是叫来万教授和沙克一起观摩,二人推测这可能是棘胸蛙,至于当地人叫“螃螃”,可能是跟它的叫声有关。这家伙体型这么大,会不会玻璃鱼就是它的幼虫呢?

    深夜,我们又美美地吃了一顿夜宵——水煮螃螃加丝瓜,辣得沙克喝掉了三瓶可乐。

    吃了太多的东西,没法马上睡觉,便将董老师的笔记本拿出来翻阅,只见董老师的笔记本上打了很多的问号,凡是他的想法观点与学术界普遍认定相悖的地方,后面都会打上一个红色的问号。

    笔记的前面部分是关于巴人的起源和建都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主张清江廪君起源说,也有主张黔水嘉陵江起源说,有主张邸羌迁移来源说,还有主张汉水迁移来源说等几种主要看法,莫衷一是。董老师倾向于邓少琴、童恩正先生主张的廪君说,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补充看法。

    关于巴国的都城,也有不同的说法,比较得到公认的是“江州说”(即现在的重庆)。但也有人提出巴人还曾经分别在夷陵、鱼雍、酆、枳等地建立过都城。

    关于这个问题,董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早期巴人并非起源于廪君之巴一支,而是至有少三支以上强大的部落,在相互征伐中又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而又相互独立的组合型巴国,而每支巴人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便是史料上巴人有多处都城的由来。

    还有就是关于巴人的图腾崇拜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巴人的图腾是老虎,有人认为巴人的图腾应为大蛇。

    单从“巴”字来解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指蛇,即《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所描述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中之大蛇。

    如此说来,巴人应该是崇拜蛇的,相传巴国的祖先是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交配的后代,大量考古学的出土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巴人确实存在普遍性的大蛇崇拜;而生活在嘉陵江流域的一只叫“板楯蛮”的巴人则是以射杀老虎为荣,这就与巴人崇拜老虎发生矛盾。

    到底巴人是崇拜老虎还是崇拜大蛇?抑或两者都崇拜?或者是某些巴人崇拜蛇?某些巴人崇拜虎?后面又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看来,关于早期巴人的种种问题,学术界也是很混乱的,但是,这种混乱对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反正没有定论,这也是董老师愿意收我为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