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歧路之殇 > 《歧路之殇》第16章 第二幕 电梯惊魂(七)
    卿不语坐在一张硬邦邦的木椅上,他的体型和木椅的尺寸有点不相称。环视整个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这张木椅,除此之外屋徒四壁。据说居里夫人家的客厅只有两张椅子,居里夫人占一张,她的丈夫占一张,这样客人就无法长时间逗留,从而居里夫人和丈夫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中去。

    同居里夫人家不一样,卿不语的这间屋子从未对任何人开放过,当然也没人来这里做客,因为知情的人都不愿沾染这里晦气的人和物。过去和现在恰恰相反,别人都对他,对他的家族趋之若鹜,因为他家是顶级的书香门第,家中坐镇着两位院士和一只手都数不过来的教授,可后来家道中落了。

    卿不语平时在这张孤零零的椅子上都会坐满五个小时,他不是在坐禅,而是在复原他父母留下的遗物。在他的脚下,一张张碎纸条铺满整个地板,纸条之上压着一块块玻璃,像是压住宣纸的镇石。不仅是地板,连四周围的墙上也贴满纸条,犹如一只只白色壁虎趴在墙上。

    卿不语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散不堪的纸条复原成完整的笔记,他父母留下的讳莫如深的笔记。

    他清楚地记得,当他从父母双亡的厄运中冷静下来的时候,翻遍了一切父母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大半夜偷偷前进父亲的物理实验室翻找实验记录,从书架上一本本查看母亲勾划的笔记,包括她的教学笔记……最后他想起父母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找来一把锤子砸开需要指纹验证的抽屉,日记本不见了。

    他翻箱倒柜地找,恨不能把整个家掘地三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地下室的堆积杂物的地方发现一台还算亮新的碎纸机,碎纸机的储槽里装着一堆碎纸并夹杂着皮革碎块,原来他老爸老妈把日记本粉碎了,卿不语坚信日记的内容是关键。

    万幸的是,高级知识分子不太懂真正的保密措施,他们以为粉碎成渣就足够了,不必点火焚烧,再说谁会浪费时间去关心一堆碎纸,可他们的儿子毅力超绝。

    碎纸机的粉碎效果只是二级规格,所以粉碎后的效果不是碎末,而是是宽度在4—6mm之间的纸条,粉碎得还不够彻底。爱卿下定决心开始没日没夜地拼,像是一个疯狂的儿童在玩拼图,直觉告诉他他必须还原父母的日记。

    起初他从碎纸条中理不出一点头绪,从哪里复原,怎么复原,慢慢那些被肢解的笔画在他眼中越来越熟络,他就像望着彼岸的熟人一般望着它们,然后从墙上揭下一片,或者从地板上掀起一片,如此反复,使胶带把支离的纸条粘在一起,还原成完整的一张张笔记。

    纷乱的纸条就像人头攒动的人群,他就这样一天天地按着“人以类聚”复原父母的秘密。

    他整整拼了两年零六个月才堪堪拼出一小部分,也是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发觉他居然不是一个正常人,因为一个正常人必须睡觉,而他在那段长长的时间里他渐渐摆脱了睡眠,在此期间只睡过三次觉,还是在强烈的自我暗示下才成功入睡的。

    实验表明普通人最多可以连续五天不睡眠,超过这个限度甚至会猝死,据传海豹突击队的录取标准的最后一项是一星期不睡眠并附加高强度训练,而他是不知不觉中进入摆脱睡眠的状态的。动物界已知的可以永远不眠不休的哺**动物是海豚,它们可以在游泳时左右大脑轮流休息,卿不语无法分清是否他的左右半脑也是在轮流休息,他不敢去医院,他不敢告诉任何人。

    不睡觉也好,他省下了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忙别的。

    卿不语先是拼出了几页父亲的日记,父亲的日记简练得令人发指,往往就是日期天气加一两行字,他怀疑如果不是母亲的熏陶,父亲这辈子都不会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父亲是搞实验物理的,所以内容就是把研究进度一笔带过,如果顺利的话,老爸会写“引信离我越来越近,我马上可以点燃它,物理界会爆发轰动”“我的理想在向我招手”,如果不顺利就写“还存在疏忽的地方,我辈共勉”“再接再励天道酬勤”之类的,太笼统也太抽象。

    偶然之下卿不语拼出了父亲日记里一些笔风迥异的内容,字句中透着一股越来越浓重的忧虑,诸如“它突变了”“太匪夷所思了,这不是颠覆,是崩塌”“我快把握不下去了”等等,他暂时读不懂。

    相比父亲的随性,母亲要规矩许多,字迹工整不说,其次内容也比较充实。有时没得写了,母亲会摘抄一些著作里的句段在日记里,她是大学历史教授,主讲世界近代史,那些好句好段也是多从大部头里挑出来的,主要是学者对历史的见解,涉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各国的革命等等。

    爱卿反反复复地读,甚至把相关书籍淘来研读,但读不出端倪。

    后来母亲的日记里的摘抄越来越频繁,而且从西方历史转向了中国历史,这些摘抄卿不语都熟悉,因为他外祖母曾经亲自督促他背诵过。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三国志·吕布传》

    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三国志·吕布传》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三国志·典韦传》

    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三国志·典韦传》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典韦传》

    ……

    这些内容是二十四正史里介绍武将的,而且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不真实,几乎都被归为夸张突出描写的范畴,母亲怎么会对重视虚构的内容呢?

    他翻回去看是什么促使母亲开始关注史书中不合常理的记载,最终锁定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此兵之极,可乱天下,亦可安天下。’摘自《孙子兵法·军争原篇》

    这种属性指的并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指的只是军队中的一批异类,他们是冷兵器时代的佼佼者,在体能上远超普通人,甚至能够以一敌百,一骑当千,这不是夸张,这是事实。”

    卿不语读过孙子兵法,军争篇和母亲日记中的版本大相径庭,如果真如母亲日记里形容的,那么正史中对武将的描写不仅不是夸张,还是刻意地弱化了武将的战斗力。假如历史上真的存在一批战斗力爆表的人,那么他们是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躲在某个角落平凡度日呢?

    卿不语一直试图找出一个合乎“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的人,可茫茫人海中犹如大海捞针,为此他甚至冒着风险潜进一些特殊机构的网络档案库,然而也找不出一个合乎条件的人,某些被挂上绝密的人也仅仅沾边,他猜测超级机密的档案应该是纸质保存的,这下他束手无策了。

    直至他碰上了鹿凡休,可眼下他被抢走了。

    ?卿不语看了看面前书桌上的相框,相片上是一家三口在一处老宅的院子里,妈妈抱着肥嘟嘟的婴儿,爸爸在一旁撑着伞,婴孩伸出肥嘟嘟的小手,一粒从伞面上滑落的雨珠滴在他的掌心,婴孩开心地笑着,妈妈一脸甜蜜,爸爸一脸希冀,清亮的雨洗去了铅华。

    其他和父母的合影都被爱卿收起来了,包括他长大成人的时候,但他唯独留下他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婴孩时的一张,只因那时候无忧无虑。

    卿不语摘下戴着的远视镜,因为他增重后就越来越不爱运动了,所以就坐在椅子上靠远视镜寻找目标纸条。他低头看着刚刚拼好的两页纸,由于今天心烦意乱的,所以废了半天功夫只拼出两页,纸上笔墨比往日的多,记得是母亲和她的授业恩师的对话:

    老师:“我一直在疑惑一战爆发的原因,当时整个欧洲的贵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家庭,一个不受重视的皇储根本不值得爆发一场战争,那场战争来得太莽撞了,英国在背后推波助澜,奥匈帝国被当枪使,战后英国获得了大片殖民地,成就了大英帝国最辉煌的时期。我偶然得来一份大英帝国远征军的行军记录,发现英国在寻找什么,寻找令整个人类世界战栗的生物,能收纳就收纳,不能收纳就消灭,手腕极其强硬。小苏(爱卿母亲姓苏),我希望你能注意一下这方面,我老了,精力不够了。”

    学生:“老师您别这么说,您可是身体硬朗的泰斗,可是您的想法太奇特了,一战爆发不就是各国之间矛盾激化导致的吗,特别是英德矛盾。”

    老师:“主流解释而已,历史是最能欺骗人的,其实矛盾背后是利益,难以想象的利益,留着你去钻研吧。明天你去我那里,我把记录交给你。”

    学生:“好的老师,我明天就去。”

    卿不语的眼前又晃过鹿凡休那单薄的身影,“你应该就是’难知如阴‘吧,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那‘动如雷霆’还是什么样的颠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