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守鼎1643 > 《守鼎1643》第0053 陈邦彦的决定
    八月初的广州天气依旧很炎热,街市上的行人大多穿着短打汗衫。在城中鼓楼附近有一间名为‘阅海’的大酒楼,楼高四层,约五丈,分前后两座,左右为楼廊。坐在四层顶端可以直接看到南城外波澜壮阔的大海,端得是好风水。

    今天,陈邦彦①和黎遂球②两人也来到了这里。

    雅间中,两厢分座,位于上首的黎遂球轻咳一声,道:“令斌,你真的要去南京吗?”

    陈邦彦手抚胡须,慨然说道:“如今北都沦陷,烈皇煤山殉国,我皇明只剩江南半壁,形势已危如累卵,此国难之际,犹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

    “令斌非两榜③出身,吾怕你到了那里会报国无门啊!”

    ③两榜:明清时的科举考试,称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甲乙榜合起来就叫两榜。在明清,一半只有举人以上的功名才有资格做官,特殊时期特殊情况除外。

    陈邦彦自从十八岁中了秀才后,一直屡试不第,到如今年逾不惑了仍旧是个生员,连个举人的功名都没考上,黎遂球清楚他的家底,故而有些担忧的道。

    陈邦彦知道老友误会了他的意思,不由苦笑着解释道:“学生此去南京非为个人计,实为朝廷社稷担忧,吾怕再拖一段时间朝廷就要达成与东虏的议和了!”

    黎遂球闻言眉头轻轻一跳,近了近身,小声道:“令斌这么说,是不赞成朝廷将要实行的联虏抗贼之策了?”

    陈邦彦点了点头,言语间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道:“吾没想到朝中衮衮诸公们商议北伐之策商议了旬久,竟议出此等亡国之策来!”

    “竟是亡国之策?!”黎遂球向来佩服陈邦彦的才智,闻得此言顿时被激出了一头冷汗:“难道仿唐朝向回鹘借兵的故事不可复制吗?要知道当年肃宗向回鹘借兵平定安史之乱,可是真真挽回了的大唐一百多年的国运啊!”

    “此一时彼一时。”陈邦彦缓缓说道:“如今的情形与其说和中唐时相似,倒不如说与两宋之交时相似,两宋之交,宋联金抗辽,最后辽,宋都亡于金。

    东虏号称金国后裔,称帝建国已久,兵强马壮,实乃海东第一强国。两月前一片石之战,闯贼十几万精锐败于其铁骑之下,足可见其兵势之强。

    如今东虏以替君父报仇为名,举族入关,窃据北都,逐步蚕食北方各省,派遣官吏,扩土治民,所作所为分明是另一个“大金”,哪里是当年回鹘的做派啊!

    如今闯贼实力大损,一路奔逃之下,已如丧家之犬,实与当年之辽相似,不足虑矣。而我皇明也与当年的赵宋相似,东虏则与当年的金国相似,实已成为我皇明心腹之患。

    两弱一强的形势下,只能仿三国吴蜀联合抗曹故事才能有一线生机,若是以弱联强,则两弱最后皆难逃被强者吞并之结局,我皇明若与东虏联合,将无异于与虎谋皮,未来恐有覆灭之忧!”

    “令斌一语点醒梦中人啊!”黎遂球喃喃自语道:“果如你所说,若朝中诸公定下联虏抗贼之策,我皇明可就真的危险了!”

    “这也是我为何要立马动身去南京的原因了。”

    黎遂球叹了口气:“唉,吾只恐到时候天子和诸位大臣不肯听你的啊!”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陈邦彦目光炯炯,神色坚定:“此局不仅关系大明安危,更关系着亿兆汉家百姓的命运,不管结局如何,吾都会竭尽全力!”

    “说得好!”黎遂球抚掌而叹:“冷斌且稍缓几日,吾在佛山订造的五百门火铳此时已差不多铸好了,到时候吾派人把火铳运到令斌北上的海舶上随你一起北上。”

    “铸造五百门火铳所耗银钱不小,你哪来这么多现银?”陈邦彦有些疑惑的道。

    黎遂球哈哈一笑,道:“承蒙祖上恩泽,留下数百亩薄田,如今时逢国难,正好济用了。”

    陈邦彦闻言一愣,道:“你变卖田产了?”

    黎遂球眉头一挑,假装生气的道:“怎么,只准你许身为民,不准我慷慨报国吗?”

    “美周兄误会了。”

    黎遂球见陈邦彦神情有些窘迫,不由轻笑了一下,道:“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等令斌到了南京后,麻烦将这些火铳献给前线的将士们,吾还要看着他们用这些火器杀贼驱虏呢!”

    陈邦彦颔了颔首,郑重的道:“放心吧,学生一定将这些军械送到前线将士手中。”

    话音刚落,酒楼下的街市上响起了一阵巨大的人声,突然喧闹起的声音让陈邦彦颇为不快,他循声向窗外望去,只见楼下街市上不少人发了疯一般地往街侧涌过去,每个人都在高声嚷嚷,似乎在抢购什么东西一般。

    “街市上发生什么事了?”陈邦彦招来酒保问道。

    酒保陪着笑,殷勤的道:“他们去买棉纱了。”

    “棉纱有什么可抢的?”陈邦彦顿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酒保耐心的解释道:“尊客不知,街侧的那家棉纱店的卖出的棉纱不仅粗细均匀,坚韧牢固,价格颇低,一斤只需一两一钱二分,比其他棉纱店的棉纱价格低了三钱到五钱不等。”

    “一斤只要一两多点银子?竟然这么低!”陈邦彦颇为不解的道:“那店家不怕蚀本吗?”

    “这个小的就不清楚了。”酒保挠了挠头,道:“只知道那家棉纱店每日卖出的棉纱量都有定数,并不是很多,而且只卖给贫家子,不卖给布商富豪,那些贫家子们得此实惠,每次都早早得等在那,等店门一开,都是挤破了头。”

    “原来如此!”陈邦彦露出了然之色,道:“那棉纱店的东家定是哪位贤良士绅,借这棉纱来变相慧赐百姓了。”说完便笑着摇了摇头,挥手让酒保下去了。

    几日后,陈邦彦携着呕心沥血而成的万字平戎策和黎遂球送来的五百门火铳,告别了好友家人,从广州登上了北上的海舶,临行前他写下了一首诗以作赋别之用:

    扬尘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边何处是长安;

    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只身赴京,仅为了实现一个匡扶社稷的理想。

    ①陈邦彦:字令斌,岭南三忠之首,早年设馆讲学,为南粤硕儒名师,北都沦陷,清兵入关后,陈邦彦结束讲学,携呕心沥血之作——《中兴政要策论》,只身奔赴南都,因内容主要涉及抗清,故不为正力主“联清灭寇”的马士英,钱谦益等南都重臣采纳。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清军李成栋部围与桂林,陈邦彦联合陈子壮,张家玉等人,起兵攻广州,围魏救赵,逼李成栋回援。桂林最后虽解围,陈邦彦却不幸兵败被执,惨遭凌迟,其子皆战死殉国。

    ②黎遂球:字美周,岭南前三家之一,甲申之变后,小福王在南都建朝弘光,国难之际,黎闻讯后即变卖田产,出资制造了火铳五百门送往南京,援助军队,并组织乡勇抗清,隆武二年五月,清军攻入赣州,他率数百义兵与之巷战,身中三箭而死,弟遂洪同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