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 > 《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第144章
    a市,解放路。

    夏日的光明媚,透过树梢,落在地上。

    清风徐来,摇曳了一地的光影。

    树荫下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纳凉,摇着蒲扇,穿着白背心,外头再搭一件短袖薄裳,下头一条宽松的黑裤子。

    晨时无事,抻抻老胳膊老腿儿,动动腰,亦或是手中提着个鸟笼子,里头是学舌的八哥。

    三两街坊凑在一处,说着家长里短。

    “你家签字了吗?”

    “还没呢,”被问话的是个老太,勤快,出门唠嗑时候,手中还挂了个布袋,里头搁着要勾线的鞋帮子。

    一边拉呱,一边还能动动手,快活又不耽误做活。

    这不,听到这问话,她眼皮都不撩,手中一个用力,针戳进鞋帮子里,手指上的顶针一个用力,那粗针咯吱咯吱地响,发出让人磨牙的声音,扭扭几下,绳子便跟着针过去了。

    一下又一下,穿针引线,多瞧几眼,莫名的解压。

    现在解放路这边,街坊邻居口中眼里,顶顶关心的便是拆迁这事。

    走出家门,大家也不问吃了没,最先问的,那一定是你家签字了没。

    “不签不签!”老太太耷拉下脸,轻啐了一声,想起了什么,还叉了叉腰,手指着前头,愤慨而言。

    只见她瘦骨伶仃,跟个瘦高的麻竹竿一样,还得是根晒成黄黄颜色的竹竿。

    “那条件差的哟!我和你说,和咱们就差十来里地儿的村子,就和平路那边,你知道吧,我大妹就嫁那地儿。”

    “去年时候,人家也拆迁,当初开给他们的是什么条件,现在开给咱们的又是什么条件?”

    “就隔了个一年半载的,怎能就差这么多?不行不行!”

    “什么?你说不是同一个人负责的?那我不管,我就认死理,一样的是拆迁,一样的是以后盖大房子,起码不能差了别人的!”

    说起这其中的差别,老太太气愤难当,一脸愤愤,火气蹭蹭地起,索性也不勤快了,鞋帮子往布袋里一丢,盘着手往后背,老布鞋达拉达拉,在这片地上来回地走。

    “不签不签!这冤大头爱谁当谁当,反正我是不当!”

    “就是,”周围有附和的声音起,“咱们住得舒舒服服,去哪里都方便,不说别的,起码上医院方便啊。”

    “老大哥这话说得在理!打眼瞧着啊,咱们是一年年上了年纪,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现在住得近一些,上医院自己走一段路,或者是做个公交,再不济就花些钱,路边拦一拦,坐个人力车,那都是稳妥的,还不麻烦子孙。”

    “你瞧见那管拆迁这事那小伙儿说的没,要是拿房,安排在哪儿?得把咱们安排到坪山那一片了!”

    “那儿有啥?啥都没有!”

    应和得最大声的是个大爷,脖子上还贴着风湿膏药,说起这事也激动,一叠儿的右手手背打左手手掌,直把自己的手掌拍得啪啪响。

    他跺跺脚,眉头愁着皱着。

    显然,平时是个身子骨不够康健的。

    这话一出,顿时又得到了许多个街坊邻居的应和。

    “是啊,坪山是远了些。”

    “……条件也差了些,再考虑考虑。”

    “是得考虑,我家那老伴儿也在犹豫,哎,老话都说了,破家万贯,拆迁这事儿,大着呢……”

    “那可不,嗐,就我那两儿子,都想着签字,急得不行,也不想想那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那当然了,小年轻知道个啥,崽卖爷田不心疼嘛!”

    “……”

    人多的地方,摆摊子的也多,潘垚瞧了瞧,树荫这处就像她们芭蕉村的村子口,热热闹闹的,不过,人城里人多,房子也密,可比她们乡下地方热闹。

    这会儿啊,几个大爷大妈在说话,就跟她耀祖叔家的养鸡场一样,人不多,生生闹腾出了数百只鸭子的热闹。

    除了溜达锻炼拉呱的人,这儿还有好一些做生意的摊贩。

    生意人都鼻子灵,嗅到人炁,那自动便聚来了。

    这哪里是人炁,分明是财炁嘛。

    箩筐倒扣一个,卖的东西摆在上头,年轻一些的,自行车推一辆,前前后后,车把头、车杠子、车后座……通通不放过。

    香酥的炸炒米,卷米条,小铁桶装的麦芽糖……甚至有人在卖小鸡崽小鸭仔,黄绒绒的凑一窝,倒是可爱。

    拆迁是大事,潘三金和潘垚也得了解情况。

    他们是从外头来,消息没当地的灵通,这不,潘垚蹲在地上,瞧着竹编笼子里的小黄鸭,一边瞅小鸭子,一边还竖着耳朵听大爷大娘们唠嗑拆迁的事。

    摊主是个和气的大叔,笑眯眯模样。

    他戴着草帽,从车把头坠着的布兜里拿了一小捧的谷粒出来,递了过去,让潘垚喂着玩玩。

    “喏,好玩着呢,买一只回去养不?小的时候有趣,养大了还能吃肉。”

    “呵呵,我家小子闺女就养了两只,啧,那叫一个精心,阿奶杀了做菜,哭得哟,鼻子都红了!”

    摊主想起自家小孩哭鼻子的样,乐呵呵一笑,又抓了把玉米粒给潘垚。

    “吃肉的时候,啃着那鸡腿,一口又一口,也贼香。”

    潘垚:……

    倒是心大的俩憨娃。

    “不用不用,叔,我家住乡下,家里也有呢,还有大白鹅。”

    “大白鹅啊——哟!那东西厉害,嘴里子利,贼能叨,咬住就跟一把剪刀夹住一样,是看家的一把好手。”

    潘三金买了一玻璃瓶的麦芽糖,转过头就见自家闺女蹲在一旁,戴着个草帽,喂起了笼子里的鸭仔子,还和摊主唠嗑起来了,半点不怕生。

    两人都戴着草帽,别说,还怪投缘的。

    “盘盘,我瞧着好些人还不想签。”

    潘垚点头,“是呀。”

    解放路这边位置好,算是中心地方,从古代时候,这里居住的人便多,人多的地方自然热闹,交通便捷,有菜市场,有各种店铺,离医院近,百货商店也近。

    生活起来很是方便。

    潘垚和潘三金方才也去了解了,这次拆迁拿房子的话,不是原拆原建,是要被安置到坪山那边。

    坪山虽然也是市里,可那边人少,还没那么热闹。

    像她们这样将店面出租的,倒是没有太大的感慨,收租金哪里不是收?

    而且,潘垚还知道,随着经济发展,莫说坪山了,以后啊,搭桥造路,四通八达,国家以众人想都不敢想的速度,快速地崛起了,就是连镇上都会是好地方。

    几乎家家有私家车,油门一踩,哪里去不得?

    甚至,住乡下地方还更好一点,人们还追求乡村生活。

    空气好,不憋闷,地方宽敞,还有自个儿的小院子,种点花花草草,再种点小菜,日子不急不缓,能听到风吹过田野的声音,脚踩泥地接地气,连心都静了。

    没有大志向的,住乡下地方,那还更舒心呢。

    可这时候,大家伙儿自然心有不舍,拆迁拆迁,拆的是熟悉的住处,是家呀。

    未来还未明朗,未曾熟悉,自然心生抗拒和惧意。

    尤其是这些上了年纪的阿太阿公,破家虽破,却也是祖上传下来,亦或是他们辛苦建起来的,自然满心不舍和犹豫。

    ……

    “真喜欢呀?”潘三金瞅着笼子里的小鸡小鸭,侧头问潘垚,“爸给你买两只?”

    “不用。”潘垚摇头,笑得眼睛弯弯,“咱自己也能抱窝。”

    潘三金:“好好,回去让你陈家阿婆瞧瞧,她特别会瞧种蛋,咱们自己也养一窝。”

    鸭子公鸡这些畜生,小时候是真的可爱,大了嘛,那就只剩下实用了。肉香!

    临行之前,潘三金拿了两根干净的竹棍子,在玻璃瓶里缠呀缠,缠出了一团的麦芽糖,递给了自行车后座上的潘垚。

    “尝尝,香着呢,吃了润肺,比糖好。”

    “谢谢爸。”

    潘垚尝了尝,当下便眯了眼睛。

    甜丝丝的,充满了麦芽的香气,绵软如糖浆,却又带几分硬实,麦芽糖一点点在口中化开,清风徐来,带着解放路老街的滋味。

    “好吃!”

    “呵呵,好吃吧,我刚才一瞅那老太搁麦芽糖的铁桶,瞧那颜色就知道,这味道铁定不差。”

    乡下自给自足,他们自己也会熬糖,就麻烦了一些,潘三金眼力好,瞧着那麦芽糖黄中带白,就知道它品质不差。

    “回去后啊,爸爸搁碗里化水,咱们化水也好吃。”

    “恩恩,你和妈妈也喝。”

    “走喽,回去喽。”潘三金吆喝,不忘问道,“坐好没?”

    “坐好啦。”潘垚连忙将脚丫子翘起。

    听到潘垚这脆生生的应话,潘三金将买的麦芽糖玻璃瓶搁在网兜中,车把子上一挂,一蹬自行车,这才朝前骑去。

    车轮子滚过水泥路,掠起阵阵尘埃。

    身后,几个老太太和老大爷还在说着拆迁的事。

    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人不想拆迁,自然也有人盼着拆迁。

    “住新房子多好啊,是楼梯房呢,还能装马桶……我可不要再洗痰盂了,我家臭小子邋遢,说了也不听,回回都得在夜里屙屎,闷了一夜,那味儿啊——啧啧。”

    说话的人回味了下那滋味,当下就皱巴了脸,一副受不住的模样。

    秉住鼻息,嘴皮子一掀,只落了个字。

    “臭!”

    “哈哈。”周围的街坊发出善意的哄笑,“是臭是臭。”

    “舒华大妹子,你家小子鸿平今年也有十四了吧,是大小伙子了,怎么还这样邋遢!仔细以后媳妇不进门!”

    亲妈能埋汰,听着别人埋汰,那怎么就有点儿不那么得劲儿呢?

    这大概就叫护短。

    天性!

    被叫做舒华大妹子的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太,在一众老太里,瞧着还年轻,齐肩发,身子微胖,有些矮,城里没有种地,瞧过去面皮白。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s://m.biqusa.cc,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